文化中国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2025-11-08 08:3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周 娴

11月1日,夜色如水,苏州留园内昆腔婉转,“致敬经典·国际电影修复展”的特别场——4K修复版《游园惊梦》在电影取景地留园放映。园林与电影在此刻浑然一体,恍若一场跨越时空的江南旧梦。时隔20多年,《游园惊梦》于留园响起,这一次,园林不光是背景,也是故事的参与者。

这部2001年问世的影片,主要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的苏州,嫁入荣府的歌伎翠花与荣家表亲荣兰之间的情感故事。影片当年选取了留园、环秀山庄、耦园等苏州园林进行拍摄。导演杨凡站在留园昔日取景的石阶上回忆道,“一走进这些园子,就能立刻感知如何布置场景、安排人物走位。”杨凡对留园情有独钟,认为“留园里的戏才是这部电影的精华”。

他告诉记者,影片中几场至关重要的戏份均在留园拍摄。比如电影开篇的昆曲表演与祝寿戏份,拍摄于留园东部的无名亭及有“江南第一厅堂”之称的五峰仙馆。杨凡说,当年为了拍摄寿宴,他从香港运来40箱古董进行布景,但因园区开放时间限制,团队仅能在4小时内完成布景,再用4—5小时完成拍摄。影片中,荣府上下观看小武生表演《夜奔》的戏份,拍摄于留园镇园之宝冠云峰对面的池北庭院,此地原是明代留园戏台所在地。这些戏份,奠定了影片的美学基调。

从《红楼梦》的深宅大院,到《包氏父子》的青石板路,再到近年《北上》的当代图景,苏州始终在为中国电影注入独特的江南气韵。每一扇花窗的构图、每一处回廊的景深,都在诉说着光影与空间的默契。

这种默契,正在江苏演化为更为丰富的“电影+文旅”生态。今年5月,苏州长船湾青年码头的“运河梨园夜”将京剧电影与非遗体验相结合;苏州得月楼因电影《小小得月楼》吸引众多游客打卡,形成“二次创作”,老电影在当代产生了新的文化衍生价值。2025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周活动中,在南京熙南里,南京市京剧团的演员们身着戏服,将青砖回廊的实景转化为一座沉浸式戏曲剧场。这些实践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的、可体验的文化记忆场。

“人们追寻的不仅是取景地,更是一种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江苏省电影家协会电影理论与评论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张永祎认为,从园林到街巷,从经典修复到非遗传承,其核心始终是对在地文化的深度解读与当代转译。这不仅是文旅融合的创新路径,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构建过程。真正的江南,也在一次次传统与创新的对话中,焕发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