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频萍 程晓琳
不久前,位于苏州的全国高校先进材料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下称“先进材料分中心”)里,一场原子级的“剥洋葱手术”正在上演。薛晶博士操控精密仪器,在超低温和超高真空条件下,通过电压或者激光脉冲的辅助,将原子从针尖表面逐个剥离,在电场作用下使其飞向位置敏感探测器,材料的原子级微观结构信息被一一精确记录。
先进材料分中心拥有约240台(套)分析表征设备,价值近3亿元,涵盖显微组织表征、物化性能评价、元素组成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和产品综合诊断等五大功能模块。分中心直接支撑重大研发团队和各专业研究所开展研发攻关,又向超1000家高校院所及企业敞开大门,成为诸多前沿技术的“共享实验室”。
先进材料分中心一边搭建高端实验平台,一边加速高校成果对接落地。分中心组建了材料学科长三角创新联盟及重点实验室联盟,成员包含北大、清华等60余家高校材料学院及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两个联盟”,中心与世界各地材料领域的优秀高校建立起广泛联系。
去年5月,在联盟定期活动中,先进材料分中心来到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吕维洁所在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对接交流。对于一项蓄力28年的科研成果转化,双方一拍即合。
自1997年读博开始,吕维洁研究员就在张荻院士指导下从事原位自生钛基复合材料研究工作,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相关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相较传统高温合金,钛基复合材料在同等体积下可减重40%以上,每年可节省燃料数百万吨。张荻院士和我都非常期盼这一高新材料能够实现产业化。”吕维洁说,尽管该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前景看好,但产业化之路依然“举步维艰”。
“市场投资机构看项目时都很认可,但毕竟是从0到1,真要投钱他们总是犹豫不决。”吕维洁表示,去年年底,他在考察多地后,最终选择到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注册公司,“苏州优越的营商环境、先进材料分中心的良好服务打动了我们。”
他告诉记者,半年多来,分中心系统了解了团队的科研成果、终端需求、市场容量、产业化前景,以“拨投结合”方式注资2700万元,团队配资300万元,就享有90%股份,出小钱、占大股,不必担心成果转化后权益被稀释。眼下,6000平方米厂房已建成,4条产线全速运转,预计5年后产值超2亿元。
吕维洁团队所面临的是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普遍困境。“产业化前,高校科研成果多停留在原理验证阶段,产品成熟度低,最多只有实验室的样机或样线,远达不到社会融资的要求。”苏州先进材料分中心负责人刘庆介绍,与市场化投融资机构不同,区域中心更侧重长远视角,对真正具有先进性的成果给予更多耐心。
目前,分中心已构建“拨投结合”等接续性资本支持体系:在项目成熟度不高时,以拨款为主,支持团队完成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待成熟度提高后,鼓励团队注册企业,前期拨款可转为投资入股,从而吸引多元投资主体进入。
这种“伴随式”孵化的理念,正构建起一个硬科技创业的“共赢圈”。
在分中心的一楼,微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X射线显微原位CT设备正高效运行。从实验室的样品台到产业化的生产线,该公司的年营收规模已超过3500万元。眼下,分中心正支持其扩建1500平方米的生产基地,为企业进一步扩张提供坚实保障。
“高校成果是‘种子’,但它的成长必须扎根于市场化运营的土壤。”微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李仁庚的比喻生动道出科技转化的痛点。在分中心,专注于国产仪器研发与生产的5支创业团队,正得益于“伴随式孵化”模式,均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尽管各团队目标市场和产品方向不同,但大家具有相似的背景,也都面临着从实验室研发迈向市场化的挑战,尤其在市场定位、产品研发与组织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共性。
在日常运营中,这些团队积极共享供应链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李仁庚表示,今年以来,新入驻团队频繁与他们开展交流。他乐于分享既往经验,帮助新团队规避早期可能遇到的困难。微旷科技还通过自有平台“微旷小程序”帮助合作团队的产品拓宽市场渠道。
此外,微旷科技正与相关仪器团队开展合作,共同打造联合解决方案,以便更全面、更高水平地满足客户需求。他坦言,仪器行业细分领域众多,单一企业独立上市难度较大;而通过构建协同生态,未来有望实现整体“打包上市”,增强综合竞争力。“我们不仅是物理上的‘邻居’,更是创业路上的战友,是产业链上休戚与共的伙伴。未来,我们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创新个体,而将成长为一片协同共生、充满韧性的产业森林。”李仁庚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