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摇曳,水波潋滟,青头潜鸭掠过湖面划出涟漪,白琵鹭在浅滩优雅觅食。9月5日,“水韵江苏·美好生活”传播者采风团走进镇江句容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一幅“水清、岸绿、鸟欢”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很难想象,这片如今生机盎然的湿地,曾因过度围垦和养殖污染而满目疮痍。
赤山湖的“重生”始于2007年。随着赤山湖管委会的成立,一场系统性的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启动:污染企业关停、6000亩精养鱼塘退养、万亩湿地逐步恢复,河道清淤、植被重建、水系连通……一系列组合拳重塑了这片区域的绿色基底,也为秦淮河流域留住了一方“生态绿肺”。
“鸟类是最公正的‘评委’,它们用翅膀为生态投票。”赤山湖管委会科普宣教部部长巫词说。如今,湿地覆盖率已提升至89%,芦苇、香蒲等本土植物重新成为“主角”,湖面开阔、河流蜿蜒、滩涂交错、洲岛点缀,构成一幅健康多样的湿地生态系统。
为了迎接这些“空中来客”,公园每年科学投放10万余尾鲢、鳙等“生态鱼”,既净化水质,也为候鸟提供充足食源。42个监测点位与智慧系统全天候“站岗”,实时掌握鸟类动态;针对中华秋沙鸭等珍稀物种,划定核心保护区,开展常态化巡护,清除外来入侵物种,守护原生家园。
生态红利不仅惠及飞鸟,也悄然改变着周边人的生活。依托赤山湖湿地资源,郭庄镇陆续发展出十余家乡村民宿、四十余家农家菜馆和多个农业采摘园,生态旅游渐成气候。未来,园区还将开展村民技能培训、制定服务标准,推动“好生态”真正变成“好生意”。
当暮色降临,赤山湖上飞鸟翔集,湖天一色,宛如一幅流动的生态长卷。从“生态伤疤”到“候鸟天堂”,赤山湖的蝶变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湿地修复实践,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真实写照。人与自然,在这里找到了最和谐的相处方式,也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生态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