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盐城 “碳”路崛起
2025-09-09 09:11: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字号:  】【打印

□记者 戴汇

碧波万顷的黄海之滨,巨型风车连绵屹立,“光伏蓝海”熠熠生辉。

截至今年7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这是继2021年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后,我市在绿色能源发展中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绿色电力,正成为盐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今年1至7月,盐城新能源发电量21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9%,占全社会用电量70.2%。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的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盐城向海图强、借风迎光,实现从“追风逐日”到“风光无限”的华丽转身,“风光氢储”一体化的新型能源体系逐渐成形。

风光无限

澎湃绿色新动能

自然资源禀赋优越,是盐城绿色崛起的底气所在。

盐城的风,来自海洋的馈赠。582公里海岸线,海上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达每秒7.6米,年等效满负荷小时数3000至3600小时,让这里成为全球最具开发价值的海上风场之一。

截至6月底,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超过562.37万千瓦,约占全省二分之一、全国八分之一、全球7%,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风电第一城”。

近海风电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由浅海迈向深远海成为全球海上风电布局新方向。

8月26日,黄海海域,巨大的风机叶片与轮毂在142米高空实现精准对接,江苏海上单机容量最大风电机组顺利完成吊装。此次吊装的是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单机容量13.6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是国内首个采用单桩基础的超大容量机组。

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是我国目前离岸距离最远的海上风电项目,最远点离岸距离85.5千米。7月初首批机组成功并网,为我国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项目计划12月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预计每年生产绿电超26亿千瓦时,可满足约110万个三口之家的全年用电量,为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注入强劲动力。”项目负责人刘宇介绍。

全市年均2280小时的光照,每平方米1400至1600千瓦时的年太阳辐射总量,为光伏发电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盐城,从“风光渔”互补、企业厂房的“绿色电站”到寻常百姓家的“阳光存折”,“光伏+”模式不断创新,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一排排光伏板列阵“捕光”,成为熠熠生辉的“光伏蓝海”。8月4日,灌东盐场15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投产后,预计年均发电量达2.169亿度,每年节约标煤约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7.2万吨,环保效应显著。

驭风揽光,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实现量级跃升。截至7月底,盐城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2006万千瓦,实现历史性跨越,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首个两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其中风电966万千瓦、光伏1007万千瓦、生物质33万千瓦。

产业聚链

崛起千亿产业集群

新能源装机容量的跃升,离不开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创新驱动。目前,盐城拥有新能源规上企业201家,产业规模突破1500亿元,形成风电光伏全产业链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为“海上风电第一城”,盐城已构建起涵盖“研发设计—装备制造—资源开发—运维服务”的完备产业链,集聚金风科技、远景能源、上海电气等整机龙头企业。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约占全国40%以上,叶片产能约占全国20%,成为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的基地之一。

光伏领域同样亮点纷呈。从天合光能作为首家光伏组件企业入驻盐城起,“链式思维”便贯穿其中。以天合为引领,阿特斯、协鑫、润阳、通威、晶澳等全国光伏行业前10强企业,有8家在盐城落户。随即,百佳、鹿山、小牛等一大批配套产业领军企业纷至沓来,覆盖硅片、电池、组件、辅材、智能设备等装备制造关键领域。

强大的“龙头矩阵”催生出千亿级产业集群。2024年年末,盐城牵头申报的盐常宿淮绿色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入围工信部评定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盐城、宿迁、淮安三市实现先进制造业集群零的突破。

科技创新,是盐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最强引擎。

盐城已集聚国家、省级创新平台47个,建成全国首家厅市共建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

金风科技深耕长柔叶片流固耦合研究,将80米以上叶片机组的年发电量提升1%至3%,为风能利用效率的提升开辟新路径;

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国家电网科技部,已攻关±500kV柔性直流海缆,实现直流海缆技术“五连跳”;

中车时代新材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套可回收叶片,不仅填补我国风电行业在退役叶片回收利用方面的技术空白,也为风电装备绿色化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江苏天能海洋重工有限公司突破15米直径单桩和超大型导管架制造技术壁垒,填补国内深海风电基础装备空白……

每一项技术突破,既是对本地资源优势的深度激活,也是对新能源产业痛点的精准攻坚。

多元布局

开拓能源新赛道

风电、光伏两大优势产业领衔,新赛道上,盐城在储能、氢能等未来产业也乘势而上,实现多点突破。

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看天吃饭”,供应不稳定怎么办?

建储能,“存绿电”。用电高峰时放电,低谷时充电——这种被形象地称作“充电宝”的储能系统,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

在东台市弶港镇,100MW/200MWh大型共享储能电站犹如一座巨型“充电宝”。它能把用不完的绿电“存起来”,到了用电高峰期再及时“放电补能”。

目前,盐城已建成投运12个共享储能电站,并网容量达206万千瓦,规模和投资额居全省首位,对支撑地区电网调峰调频、新能源消纳及电网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有能源保供“智慧管家”之称的虚拟电厂,也在今年“上线”。4月,盐城首家虚拟电厂——国家电投盐城市综合智慧零碳电厂试运行,通过智慧调度,聚合分散的电力资源,起到灵活削峰填谷的作用。

绿电直连,精准送达。盐城以零碳产业园为突破口,创新布局“绿电专变”“绿电专线”。通过国家电网变电站汇集专线,将风电、光伏等绿色能源,直接“点对点”输送至园区企业车间。

盐城更高明的棋局在于,如何利用充沛的绿色电力,赋能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升级,打造真正的“零碳”竞争力。

射阳港零碳产业园、大丰港零碳产业园、滨海港零碳产业园分别立足“绿电+新型电力系统”“绿电+氢能”“绿电+冷能”,勾勒出零碳未来的清晰轮廓。目前,三个园区已全部实现可溯源绿电接入。大丰阿特斯、凯金新能源、宁德时代3家企业入选省绿电直连供电试点。

共享储能、虚拟电厂和绿电直连,极大提升绿电的稳定性和消纳能力,是盐城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着力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大势下的主动选择。

而被称为“新石油”的绿色氢氨醇,则指向了一个正在崛起的能源新赛道。

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绿色氢氨醇项目布局较少。当前,盐城正加快绿色氢氨醇产业赛道前瞻布局,积极培植绿色氢氨醇领域先发优势。

依托大丰区、滨海县“一南一北”双引擎,盐城全力推动形成一核两翼多元绿色氢氨醇生产加工格局。吉电绿氢项目、岚泽大丰港年产30万吨绿色甲醇项目加速推进,远景海上能源岛等一批绿色氢氨醇项目开展前期工作,604万千瓦海上风电融合示范项目有序推进。

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000万千瓦,是盐城绿色征途的里程碑,更是新起点。

在这片黄海之滨的热土上,风车转动、光伏闪耀、氢能涌动、储能支撑,一个“风光氢储”一体化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在成形。盐城,正凭借新能源的澎湃动能,跃升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碳路先锋”。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