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增速全省第一背后的“快跑”密码
2025-11-05 09:47:00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郑微

今年以来,彭城大地消费市场热潮奔涌。从人潮熙攘的中心商圈到灯火通明的特色街区,从创意纷呈的首店经济到便捷惠民的社区商业,处处跳动着消费的强劲脉搏,释放着发展的巨大潜力。

数据显示,1—9月,徐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46亿元,同比增长6.2%,总量稳居全省第三,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在区域消费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徐州何以在消费赛道上跑出“加速度”?答案,就藏在消费主体的持续扩容、消费品牌的强势引领以及消费场景的迭代升级中。

多元驱动

消费主体“多”起来

消费市场的繁荣,离不开万千经营主体的支撑。今年以来,徐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对贸易企业的培育扶持力度,推动经营主体数量与质量双提升,消费“基本盘”持续壮大,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数据见证成效:前三季度,全市新增限上贸易企业1114家,占全省总量的10.1%,位列全省第三位。其中,限上批发业企业新增610家,实现增量450亿元;限上零售业企业新增402家,实现增量82.2亿元。值得关注的是,全市新增贸易业大个体857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成为激活消费市场的“生力军”。

经营主体的蓬勃发展,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源头活水。在泉山区一家新开的连锁超市内,店长李先生忙得不亦乐乎。“开业不到3个月,日均客流量稳定在2000人次左右,销售情况远超预期。”他坦言,相关部门的扶持政策,给了他信心和底气,从开业前的手续办理到运营中的宣传推广,都能得到专业高效的服务。

为推动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市商务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创新实施上平台、上商超、上连锁“三上”行动。一方面,积极对接抖音、淘宝、京东等主流电商平台,推动本地特色商品“上平台”,打响“徐品出徐”品牌,让徐州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走向全国;另一方面,支持连锁经营扩容上新,助力欢乐买、旭旺等本土连锁企业向周边城市延伸布局,同时加快盒马二店等知名连锁品牌落户,丰富消费供给。

消费网络的完善,是夯实基本盘的另一关键。

徐州积极推进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示范社区”建设,统筹推进县域综合商贸服务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县域电商市场等改造提升。近两年,全市共实施相关建设项目209个,总投资70亿元,推动县域商业经营模式向“实体店+互联网”转型,实现县、镇、村三级配送体系全覆盖。

在贾汪区一家改造升级后的商贸综合体,村民刘女士的购物体验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买品牌商品得跑市区,现在家门口的商贸中心啥都有,价格还实惠,跟城里的超市没啥两样。”她说,如今日常购物、收发快递、缴纳水电费等需求,在“一刻钟生活圈”内就能全部满足。

凭借完善的流通体系,徐州成功获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商贸流通专项试点、国家生活必需品流通保供体系首批试点城市、全国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等,区域商贸消费辐射影响力持续提升,为消费市场繁荣稳定筑牢了根基。

品牌引领

消费能级“提”起来

品牌是消费的“吸引力密码”,更是提升消费能级的关键。今年以来,徐州围绕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目标,以品牌培育、首店集聚、政策激励为抓手,持续激活消费新引擎,让消费市场更具活力与竞争力。

高端商业品牌的落地,是徐州消费能级提升的重要标志。走进德基广场项目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加紧推进商业裙楼公共区域的精装修施工。作为集合奢侈品商场、高端商业、影院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高端大型城市商业综合体,该项目吸引了众多国际一线品牌入驻。项目运营后,将进一步提升城市商业品位。

德基广场的加快建设,只是徐州擦亮消费品牌的一个缩影。为持续激发消费热情,徐州创新打造“淮海新消费”消费促进品牌,全市上下联动、因地制宜,开展主题多元的促消费活动超2000场,参与商户近5000家。从“品味徐州”系列餐饮促消费活动,到联合铁路部门开展“徐州美食万里行”活动,再到各大商圈的购物街、嘉年华,一场场活动点燃了市民的消费热情。数据显示,今年1—9月,重点监测的22家商贸企业实现销售额、累计客流量分别同比增长6.9%和8.4%,消费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老字号是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消费市场的重要资源。徐州高度重视老字号传承与创新,今年,新认定37个品牌为新一批徐州老字号,并通过开展“老字号嘉年华”等活动,为老字号搭建展示、交流、销售平台。同时,引导老字号企业创新产品、拓展渠道,推动老字号与现代消费需求接轨。如今,在徐州各大商圈,不少老字号店铺不仅是徐州市民乃至外地游客感受徐州文化底蕴的窗口,也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

“没想到能享受这么多补贴,太合适了!”9月30日,在徐州经开区某汽车4S店,章先生购买了一台新车,享受到了4000元的政府补贴,“政府补贴加上企业优惠,换辆新车确实很划算。”章先生表示。

这种实实在在的优惠,不仅满足了市民的消费升级需求,也为消费市场带来了可观的增量。今年以来,徐州认真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积极推动汽车、家电、家装家居、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以旧换新工作深入开展。截至9月底,全市消费品以旧换新累计使用上级补贴资金21.3亿元,位居全省第四,拉动消费超145亿元,有效释放了居民消费潜力。

场景升级

消费动能“强”起来

消费场景的创新升级,是吸引消费者、提升消费体验的关键。徐州聚焦首店经济、夜间经济、商圈建设、便民消费等领域,不断丰富消费场景,拓展消费新空间,让市民和游客享受到更加多元、优质的消费体验。

在彭城广场中心商圈,一家刚开业不久的品牌店铺门口排起长队。“这是我们布局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的首家门店,开业以来的销售业绩远超预期。”该品牌负责人坦言,徐州强劲的消费能力和优越的商业环境是品牌落地的关键考量。

今年以来,徐州已累计吸引各类首店2432家,其中超过半数聚集在中心商圈,涵盖餐饮、服饰、彩妆、文化等多个领域。这些首店不仅带来了新的消费理念和产品,还产生了强大“磁场”,在它们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心商圈年客流量突破8000万人次,年营业额超过百亿元,实现了品牌与中心城市的“双向奔赴”。据徐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正持续推进消费市场扩容,今年文庙街区、彭城七里等场景预计将新增首店200家以上。

夜幕降临,徐州各大商圈流光溢彩、人头攒动,开启了另一番繁华。商圈是消费市场的核心载体,聚焦打造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徐州正高品质推进商圈建设。当前,徐州以中心商圈为核心的“1+N”重点商圈发展格局脉络日渐清晰:以彭城广场中心商圈为核心,南部铜山万达、东部云龙万达、西部淮海新城、北部鼓楼广场、新城区招商花园城、徐州经开区环球港等区域商圈多业态复合式发展。

为了持续提升城市商圈能级,近年来,徐州成功创建了1家全国智慧示范商圈、2家全国智慧商店、8家国家级绿色商场以及4家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我们正积极推动商圈从传统的购物场所,向社交体验中心、时尚展示中心转型。”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智慧化改造、业态调整和环境提升,徐州商圈正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的体验。

夜间经济是消费市场的“新蓝海”。徐州依托省级夜间消费集聚区,不断丰富夜间消费业态,从户部山的夜间酒馆到富国街的潮流夜市,从金鹰上街的夜间促销到大龙湖畔的主题市集,多元化的夜间消费场景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让徐州的夜晚更加热闹。

特色街区则为徐州的消费场景增添了特有的文化底蕴。在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商业业态完美融合,咖啡馆、文创店、特色餐厅错落有致,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在彭城壹号时尚街区,潮流品牌与休闲娱乐相得益彰,吸引着年轻消费群体前来打卡消费。

尽管消费市场保持了较快增长,但徐州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消费业态仍以餐饮、零售为主,沉浸式、场景式、体验式消费新场景供给仍显不足,高端商业发展过于集中在中心商圈,均衡性与多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徐州已谋划好下一步的发展路径。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聚焦产业集聚,推动消费市场繁荣发展:一方面,持续深耕“淮海新消费”特色品牌,引导各地形成“一地一主题”的促消费活动格局;另一方面,大力拓展特色消费和服务消费,积极挖掘健身、游戏、大健康、沉浸式体验等新需求,加快培育首发经济、宠物经济、银发经济等新增长点,不断巩固“主体扩容、品牌引领、场景升级”三轮驱动的良好态势,为区域消费市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