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潮涌南黄海 激荡长三角
2025-11-05 09:49:00
来源:南通日报
【字号:  】【打印

10月28日,如东洋口港的晨雾里,4500米的开放岸线上,金牛码头一期工程N1、N2泊位通过交工验收,标志着这一重大基础设施工程3个泊位圆满落成。

隔海相望的阳光岛上,正在建设中的江苏LNG项目三期配套码头未来将服务两座海上能源枢纽;通用码头“洋太”航线周五班列常态化运行;液化品码头以近乎一天一船的运转节奏,全面释放“产业港”功能。

这些基础设施织就了如东海洋经济的实体脉络。如今,如东集疏运体系加速完善,沿海百亿级项目接连落地,带动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如东实体经济、港口引领、特色产业、空间承载优势突出,具备在全省沿海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的基础条件。”如东县委书记杨万平表示,如东将全面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部署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全市“下一个万亿看沿海”的风口机遇,锚定“奋力打造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先导区”总体定位,以实干担当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高点谋划“向海图强”

从全国最大的县域海上风电场群,到全国最大的海上LNG能源岛;从近两年沿海板块落户亿元以上项目104个,到加快构建“以向海发展为主战略,以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三大主导产业为支柱”的“1+3+N”产业体系,如东正以生动实践诠释着“向海图强”的深刻内涵。

秋日的如东沿海,海风劲吹,阳光正好。抢抓“风光”机遇,该县新能源装机总量已突破800万千瓦。2025年竞配的11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正加速推进,未来还将规划132万千瓦风电项目、200万千瓦光伏项目,不断放大“风光”优势。同时,该县还在积极推进能源岛、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园区和零碳园区建设。眼下,3平方公里的阳光岛上,中石油、协鑫、国信三大能源枢纽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洋口镇与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正加速构建集能源供给、产业转型、生态治理、数智管理于一体的全链条零碳体系。

以“海”为媒的绿色能源产业实力雄厚,在重点沿海园区集聚的新材料企业也为如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洋口港临港工业区内,总投资7.1亿美元的科森绿色聚酯新材料项目主体工程已封顶;总投资10.9亿元的嘉琪发高端聚苯乙烯项目正在抓紧试生产;一期项目总投资超过200亿元的江苏嘉通能源有限公司去年总产值突破380亿元……目前,如东共拥有新材料相关企业400多家,其中,洋口港新材料产业产值占到全县的60%,年产值超过400亿元。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在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如东新装备产业同样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以海工装备为例,该县积极培育和引进了中天科技、海力风电、远景能源、远东海缆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工装备企业,在海上风电装备、海工船舶装配、海底电缆制造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取得突破。

“如东过去以产业立县,未来也要靠产业强县。”杨万平说,当前省市都在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如东拥有几乎全国县域最长的海岸线、优质的港口码头资源、巨大的临海产业空间,将抓住用好这些战略资源,把战略风口期转化为发展黄金期,实现全方位的跨越赶超。

“五大行动”全力破局

发展海洋经济是如东向海发展的“战略棋眼”,紧紧咬定“奋力打造江苏沿海高质量发展先导区”目标不放松,坚持产业立县、项目为王,跨江融合、统筹城乡,港铁联动、向海图强的发展思路,如东将聚力开展“五大行动”——

以猛攻重大项目为牵引,构建向新提质的大产业;以系统集成创新为牵引,打造动能澎湃的大园区;以推进港铁联动为牵引,决战外联内畅的大交通;以开展城市更新为牵引,争创全龄友好的大环境;以深化治本攻坚为牵引,筑牢本质可靠的大安全。

“五大行动”中,重大项目无疑是“一号工程”。聚焦提升重大项目招引能力,如东将灵活运用产业链招商、基金招商、中介招商等方式,推动更多高质量项目签约落地,同时把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作为塑造招引新优势的关键,完善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确保“落地—开工—投产”全流程无缝衔接,形成近悦远来的良好投资生态。

“重大项目对打造产业链条、优化经济质态、推动地方发展等方面作用巨大。”杨万平表示,尤其头部央国企、世界500强是当前招引重大项目乃至百亿级项目的关键,如东将紧盯前期已落户的中石油、三峡、国电投等央国企,做好以商引商的文章,同时放大土地、港口、绿电、特色园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吸引更多头部企业落户。

如东是工业大县,域内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洋口镇(沿海经济开发区)三大园区各具特色且产业基础扎实,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三大重要增长极。围绕推动园区布局优化、规模提升、动能增强,如东将重点做强“港区”“城区”“镇区”,做好产创融合、对接上海、资源整合三篇文章。

“五大行动”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为沿海城市,在陆海统筹的思维模式下,如东水、陆交通基建“两手抓”,将加力推动港口能级不断提升、高铁建设实现突破、内外路网更加优化,加快形成外联内畅、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把塑造更具活力动力的有机生命体作为新时期城市更新的主要方向,加快打造全龄友好城市,健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同时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

坚持向新向质向效

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智造升级,如东工业经济正稳步迈向“含新量”与“含智量”双提升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位于如东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的创亿达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聚焦量子点显示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全球首款量子点扩散硬板。近三年来,企业量子点光学部件国内占有率连年第一。为支撑技术迭代,创亿达还与南京大学共建联合实验室,重点攻关钙钛矿量子点技术。目前,企业研发投入常年占营收3%以上,专利数量以每年40%递增。

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力量,近年来,如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先后培育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400家,成功跻身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20强。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持续释放新质生产力。金红叶纸业(南通)有限公司利用AI技术对生产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实现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坐落于洋口港的生产基地24条生产线昼夜轰鸣,AGV小车穿梭不息。目前,企业生产车间全面智能化,83台全自动设备连接“智慧大脑”,使得每吨纸的耗电量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提升25%。

如东以“智改数转网联”为抓手,系统推动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为约900家规上企业提供免费“智改门诊”,精准把脉企业转型痛点,同时培育出一批国家级智能工厂及省级智能示范工厂、车间,推动400家规上企业获评省级“星级上云企业”。

“如东的城市精神是‘厚德力行、耕海图强’,我们新时代的如东干部要拿出‘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干劲,打开一片发展的新天地。”杨万平表示,机遇从来不是等来的、要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如东上下将坚定扛起省市赋予的重大责任,大力提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在“七虎竞南通”中争先进位。

本报记者 徐书影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