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滁河岸边有个“月半剧场”
2025-09-09 07:54: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陈洁 盛文虎

他们不是专业演员,却唱出了专业水准;他们来自田埂村巷,却用一台戏点亮一个村庄……

9月2日晚,南京市浦口区永宁街道大桥社区,“月半剧场”灯火通明。扬剧《九道湾》唱腔响起:“水乡三月风光好,滁河两岸柳丝飘。九道湾村修公路……”台下,近百位村民听得入神,唱词里的余家湾、车家湾、宋家湾引来观众低声交流:“这不就是我们村的事?”

会拉月琴的“余总”

浦口民间文艺组织凤凰剧社的背后,站着一个人——余庭虎。这个土生土长的浦口汉子,是乡亲们口中的“余总”,也是剧社的专职月琴师。

今年75岁的余庭虎,是喝着滁河水长大的浦口永宁人。上世纪70年代,样板戏风靡,他凭一把月琴跳出“农门”,成为当时江浦县扬剧团专职琴师。改革开放后,脑子活络的他,从剧团创办的灯具软管厂厂长做起,后又自己下海经商,生产电话计费器、研发智能脉冲电表、打造税控收款机等,在市场风浪中历经沉浮,终成当地纳税大户。

永宁街道余家湾是余庭虎永远割舍不下的故乡。事业成功后,他自掏腰包为村里修桥铺路、通自来水。“现在村里,谁家还缺吃、还缺穿?”余庭虎说,和物质帮扶相比,如今农民更需要精神食粮,只有提升了文化素质,才能真正跟上时代步伐,过上更好的日子。

2017年退休后,余庭虎拿起丢下40多年的月琴,召集当年剧团老同事,创办起凤凰剧社。他带领剧社创排《白蛇传》《西厢记》《锁麟囊》等全本大戏,以及《红灯记》《沙家浜》《天女散花》《痴梦》等20多场折子戏。能演的戏越来越多,2023年起他们干脆创办“月半剧场”,每月一场公益演出,让百姓在家门口看上大戏,“之所以叫月半,是因为演出基本固定在每月中旬。”

严格说来,设在大桥社区“乡邻苑”综合大厅的“月半剧场”并不是真正的剧场。这里没有后台,演员们就在观众座椅旁支起几张桌子,摆上镜子和化妆箱忙碌起来。但出乎预料,凤凰剧社的戏,深受乡亲们喜爱。“我们演《孟姜女》,台上孟姜女哭长城,台下观众哭孟姜女。”那个场景,让余庭虎一下子回到50多年前,不少老人到点就要问村干部:什么时候听戏?

“你是哪个院团的”

2021年,余庭虎干了一件大事。那年6月,他个人出资200万元,联合国家京剧院、江苏省交响乐团,在江苏大剧院举办了一场“红色经典”京剧交响音乐会。

“大腕!全是大腕!于魁智、李胜素等名角都来了!”回忆起那场演出,余庭虎的老同事王建玲至今历历在目:“不仅江苏大剧院一票难求,还有170万观众在线观看。”

王建玲在《红灯记》里扮演“李奶奶”,这一次她的亮嗓还惊艳了央视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唱得真好!你是哪个院团的?”王建玲回答:“我是票友。”白燕升一愣:“票友水平这么高,还让专业演员怎么混啊?”王建玲“吓”得连忙摆手:“可不能这么说。”

聚光灯下的“高光”演出固然夺目,但让凤凰剧社票友最记挂的,反而是每年20多场在田埂、校园、养老院里的公益小演出。有一次去养老院,台下轮椅排排,老人们跟着哼唱,拉着演员的手说:“好久没听过这戏了,像回到年轻时。”王建玲说:“走出‘票房’,为大众服务。那一刻,一切都值了。”

对票友而言,他们最在意的,是能穿上戏服、走上舞台、被观众看见的“被需要”。而凤凰剧社,恰恰提供了这一切。

9月2日下午1时,66岁的张琳拖着两个行李箱从安徽驱车赶来。打开化妆箱,她小心翼翼地打开用桉树汁提前泡好的发片,对着镜子贴片——今晚,她要饰演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的穆桂英。

“从小热爱京剧,退休后一直在‘票房’活动。”她说。此“票房”非彼票房,跟电影没关系,而是票友们平日里活动的“众乐乐”空间。每人每年交400元会费,每周聚在一起唱曲:京胡拉响,西皮、二黄起调,老生醇厚、青衣婉转、花旦灵动,在小小空间里交织成热闹的“戏味人生”。自娱自乐,不讲专业。

直到加入凤凰剧社,她才感觉“真正找到了组织”——不仅能排大戏,还有舞台。为此,她每周宁愿跨省奔波,也乐此不疲。

我家住在“戏曲村”

一个草根剧社,何以点亮乡村?

9月2日演出的扬剧《九道湾》取材于乡土真实:基层干部推进乡村公路建设时,征迁难题恰好落在自家宅基地。舞台上,矛盾由此层层展开:一边是丈夫的不解与抵触,一边是全村发展的迫切需要。最终,在情与理交融中,一家人达成共识。

为何是扬剧?答案藏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里。地处苏皖交界的永宁,1952年才划归江苏,长期隶属扬州专区,语言风俗与扬州一脉相承,扬剧的乡音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这份戏韵与情感,早已成了触动人心的文化纽带。

剧社以“结对”方式,将扬州木偶剧、安徽黄梅戏引入浦口,让不同地域的乡音在此交融。79岁的杨世秀老人两年前从安徽迁居到这里,和儿子共同生活,成了“月半剧场”的常客:“京剧、黄梅戏,我一场都没落下!”文化浸润,让这个小村庄渐渐蝶变为远近闻名的“戏曲村”。

而在大江北岸,一场“艺术点亮乡村”的美学实践,已经在农家院落里扎根。当一个个作家村、摄影村、书法村、写生村在老山脚下次第花开,既改变了乡野的物理空间,也引领了村庄的产业转型,更重塑了农民的精神世界。

文艺的力量,还在滋养着乡村未来。2020年,余庭虎主动对接教育部门,在大桥社区的中小学开设少儿京剧课堂,免费培训教师、成立校园戏剧社。如今,一群“小票友”登台演出,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心中悄然生根。

夜幕降临,窄巷骤然热闹起来。走出“月半剧场”的老人们摇着扇子,三三两两走来。“看完戏啦?”“对,今天唱得真带劲!”一声声招呼在巷口回荡。84岁的王生志提前两小时就来占座。“搬了家,老邻居散了,就靠每月这场戏,大家再聚一聚,说说话。”

一场戏,连起的不只是剧情,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