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胜利的歌声响四方!他亲眼见证日军受降
2025-09-02 10:46:00
来源:交汇点新闻
【字号:  】【打印

编者按: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进一步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伟大抗战精神,传承永不熄灭的抗战精神火炬,即日起,交汇点新闻推出“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系列融媒报道,实地寻访抗战老兵,在口述中重温热血时刻与峥嵘岁月,以青春感悟致敬民族脊梁。

“打个胜仗哈哈哈哈哈,庄稼奶奶笑掉两根牙……”每当唱起这首军歌,99岁的抗战老兵李剑锋总是难掩高兴:他双眼明亮,手臂随着歌声在空中不断挥舞。这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老兵,用半生戎马谱写了一曲“踏歌而行”的壮歌,而那些刻在骨血里的记忆,始终是他最珍贵的“精神勋章”。

1926年,李剑锋出生于江苏一个普通农家。12岁那年,台儿庄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尽,他便经历了人生中第一场生死考验。

“日本兵的铁甲车开进村子,到处烧杀抢掠,乡亲们吓得往山里躲。”李剑锋回忆,他最初藏在糕饼店的锅炉里,待枪声稍歇才赶回家与家人会合。全家人不敢耽搁,匆匆抓了几把黄豆又躲进山里。天寒地冻,山上日子不好过,尽管大家都知道山下种着红薯,可又畏惧日军的残暴不敢下山。“我饿得生病,发高烧,差点就活不成了。”

转机出现在八路军进村那天,部队士兵给村民发了粮食,在室外搭营住宿,大冬天穿单衣、打绑腿跑步,边跑边喊“打日本”的口号。李剑锋看着救村民于水火的战士,跑去请战:“我要当兵!”最终因个子太小被婉拒,可一颗“参军报国”的种子却在心中生了根。

1941年,当地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5岁的李剑锋终于如愿,成为一名勤务员。不久后,他被选送至抗大四分校学习。李剑锋记得,开训前每人发1支步枪、8排子弹、3个手榴弹,大家穿着粗布军衣操练,有时胳膊、膝盖都磨出血,但没人喊苦。“虽然条件艰苦,可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只要能赶走侵略者,能让乡亲们不挨饿受冻,再苦也值得。”那时,李剑锋一边训练,一边和部队开展游击作战。

日军投降的那一天,他正在伙房里帮厨,突然听见有人高呼:“好消息!好消息!日本鬼子投降了!”李剑锋连忙上前询问,得知日本投降消息是真,周围的士兵顿时沸腾。战友们蹦着跳着进出厨房,激动地说:“今天中午可得多吃点,吃好点!”

几天后,李剑锋所在的抗大四分校三大队得到命令:日本虽宣布投降,但仍有日军没有交枪,全队需前往宿迁接受日军受降。就这样,李剑锋和战友们收拾行囊,经过2天行军,赶到宿迁县城。入城前,全体战士被召集换装。“身上穿的带补丁衣服换成了半新的银灰色军装,旧鞋换成灰黑线牛皮底布鞋,腰带拿生鸡油擦得发亮,整个队伍齐齐整整,多有精神!”当时,宿迁县城里还铺着石板路,战士们穿着新鞋从上面走过,还能听到“嚓嚓”作响的声音。

“打个胜仗哈哈哈哈哈,庄稼奶奶笑掉两根牙,昨天一仗打得真漂亮,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战士们忍不住唱起军歌,越唱声音越高,城墙上都是歌声回荡。“那是我最自豪的时候,咱们中国人,终于把鬼子打跑了!”李剑锋说。

新中国成立后,李剑锋继续在部队服役,历任第三野战军、华东军区第10兵团、福建军区政治部组织干事,后任28军副政委,直至离休。

2015年,李剑锋受邀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当天,300多名抗战老兵、英烈子女和支前模范乘坐老兵方队车辆缓缓驶过天安门,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检阅。“看着现代化的军事装备,看着强大的祖国,那种自豪感没法说!”当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全场观众起立鼓掌时,车里的10多位老兵都忍不住流泪了。“我们一直敬着礼,战斗了一辈子,吃了那么多苦,能有这样的荣誉,值了!”

如今,李剑锋的勋章和合影被精心收藏,而那些战火中的故事,则成了他与孙辈们最生动的“历史课”。他的故事里,有血与火的淬炼,有胜利的狂喜,更有对和平的珍视。军歌常唱,胜利的歌声响四方,这歌声传来了历史的回响,更奏响未来的号角。

肩负教育使命,传承守护抗战记忆

抗战期间,新四军在江苏战场上英勇作战,屡建战功。他们以苏南、苏中等地区为依托,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成功建立并巩固茅山、苏北等抗日根据地,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与“清乡”阴谋。在韦岗伏击战、黄桥决战等关键战役中,新四军沉重打击敌人,有效牵制日军有生力量,积极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尤为重要的是,新四军通过军事斗争与群众工作相结合,极大鼓舞沦陷区民众的抗战斗志,为华东抗战的坚持和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新四军在江苏的抗战历程,是构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凝聚人民国家认同的生动例证与重要资源。其中,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承载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因此,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作为兼具青年与教师双重身份的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主动承担起传承与守护抗战记忆的责任。一方面,作为青年,我们应主动学习历史、铭记历史,传承抗战精神;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应善用教育途径,将历史真相转化为育人资源,引导青年一代建立历史认同,焕发伟大抗战精神的当代价值——这既是崇高的教育使命,更是对民族未来的庄严承诺。

当新四军等抗战历史通过课堂讲授、实地参观、纪念仪式、研学活动等在青年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多元刻写,它将成为连接个体与民族的“记忆之场”,使分散的个人经验聚合为具有共同情感导向的集体记忆,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年教师李智)

作者:喻婷 李智  编辑:喻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