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催生新职业 南京“新饭碗”叩开就业新大门
2025-07-11 08:1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黄红芳

7月6日清晨,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喷漆车间里,一排排电脑屏幕闪烁着蓝光。今年刚入职的南京工程学院应届毕业生丁涛,没有像传统喷漆工那样手持喷枪,而是通过调控自动化系统完成轨道车辆门系统的喷涂作业。“未来我要优化工业机器人程序,参与设计新设备。”丁涛对未来发展有着清晰规划。

这两年,南京重点发展的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智能电网等产业蓬勃发展。2024年,当地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约42%。由新产业催生的新职业,不仅提供更具竞争力的薪资,也为年轻人搭建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的成长平台。

传统制造诞生“新饭碗”

康尼机电工业机器人操作员张梦路的职业经历颇具代表性。2019年,她从安徽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刚入职时面对的还是一片火花飞溅的手工焊接车间。6年来,她亲身参与并见证了车间的智能化转型:焊接车间智能激光焊接技术改造,优化机器人工装与送料机构,将城际干线平台门板的焊接方式从手工氩弧焊改为机器人MIG焊接,每年可为公司降低成本3000多万元。

“公司鼓励员工技术创新,新工艺、自动化研究贯穿我的职业生涯。”如今,张梦路的年薪20万元,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盯着焊工车间的电脑屏幕,她感慨道:“我们不再是被动适应岗位,而是参与定义未来的工作方式!”

“在现代化车间内,年轻人的舞台很大。”康尼机电工程部负责人许慈表示,随着智能制造普及,车间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界限正在模糊,需要员工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技能。南京市政府对新职业培训进行补贴,部分工种补贴高达8000元,有力支持了企业人才培养。今年公司将鼓励更多员工考取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操作员等资格证书,从而保障智能制造车间高效运行。

低空经济孕育“职业新贵”

7月4日11时,镇江郊外一空旷作业区,南京无人机航测工程师周哲文,全神贯注地操控无人机,对10千伏高压线路执行巡检任务。这位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机械工程专业(无人机方向)应届毕业生,凭借在校期间考取的CAAC/AOPA民用无人机驾驶合格证,去年2月实习、今年6月转正后即成为项目组长。

“无人机领域既缺技术员,更缺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周哲文的职业选择印证了新兴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公司技术负责人表示,随着低空经济爆发式增长,无人机应用场景正在迅速拓宽,既懂机械原理、又具备无人机实操和数据处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正是产业升级最需要的新鲜血液。

南京低空经济发展势头正劲:产业链企业由去年的180家迅速增长至344家;起降场点由47个增长至266个;空域由8个片区、671.56平方公里增长至120个片区、超2000平方公里。一个围绕低空经济的创新生态圈正加速形成,释放出巨大的人才虹吸效应。

AI人才需求大爆发

在江苏润和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人工智能研究院,AI总工程师朱凯正在指导年轻训练师们调整大模型参数。随着AI技术广泛应用于交通、医疗、城市服务等领域,AI人才也迎来需求大爆发,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滞后性,AI专业毕业生目前并不多,参与润和软件人工智能培训的年轻人大多毕业于数学、计算机、软件设计等专业。

今年刚刚入职润和软件的程裕雅,毕业于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入职前已经在公司见习了3个月,公司安排专属导师手把手带教,现在自己能独立承担项目系统测试。“但要像朱凯总工那样既懂算法数学,又会优化系统,还能让模型在多设备运行,得不断实践和学习。”她坦言挑战背后是动力:“这种成长感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这两年对人工智能训练师的需求也逐年增长,仅润和软件今年该岗位需求量就超300人。朱凯介绍,初级数据标注员通过岗前培训可快速上岗,但中高级岗位一直高薪难求,这些人才除了具有基础学科知识和程序开发能力外,还需拥有跨域知识融合和持续进化思维能力,属于典型的“技术杂家”,年薪普遍在20万元以上。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