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场景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025-09-17 09:40:00
来源:连云港日报
【字号:  】【打印

□杨子连发连科连工信

当荒芜矿坑披上绿装,当数十万吨巨轮被“小电拖”安静引航,当石化基地的污水被“神秘菌群”吞噬……一场场从“实验室内的创新探索”向“场景驱动的创新实践”过渡正在港城上演。传统由政府主导的科技创新模式,逐步向市场自发驱动的生态构建模式转化。

顺应城市发展需求的场景创新

曾经,云台山废弃矿山采矿活动破坏了山体和生态平衡,留下了斑驳的矿坑和裸露的岩壁。面对高陡边坡修复这个世界性难题,工程团队没有拘泥于传统方法,而是创造性地运用植生孔、生态长袋、高次团粒喷播等前沿技术,让88万平方米的裸露山体重现“生机”。

在这个过程中,破损的山体构成了具体的应用场景,生态修复是目标需求,而各种创新技术则提供了精准的解决方案。这种“场景-需求-技术”的精准匹配,不仅有效解决了环境修复难题,更验证和展示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技术的可行性,为全国类似场景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

这就是场景创新的典型案例。什么是场景创新?与传统“技术推动”的创新路径不同,场景创新是一种“需求拉动”的创新模式。它从城市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真实痛点和需求出发,主动构建和开放应用场景,吸引新技术在此试验、迭代和成熟,最终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

以新能源产业为例,港城工业大头是重化工业,这种产业能耗需求高。然而作为后发地区,连云港能耗指标低,发展重化工业能耗家底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圩新区和江苏核电研究核能为重化工业供能的技术需求难题。最终促成了“和气一号”通气,开创了国内化工和核能耦合的港城案例。

这就是场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提升的港城案例。可以说来自市场需求的场景创新极大地缩短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得以在真实场景中验证、优化和完善,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和效率。场景创新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搬到实际应用环境中,加速技术验证和迭代,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产业链和创新链构建创新新生态

在连云港港,自重仅有数百吨的纯电动拖轮,如何能够灵活引领、顶推自重数十万吨的巨轮精准靠泊码头?

这个问题的答案藏在“云港电拖一号”纯电动拖轮的故事里。面对港口需要更绿色、更经济、更高效作业方案的实际需求,鸿云实业与中国船舶第712研究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电动拖轮电池等技术研发;与中国船舶第702所合作,推进其水动力原理研究在拖轮船身设计应用。可以说鸿云通过与这两所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了其电动拖轮的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

经过三次技术迭代,如今的“云港电拖三号”已经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突破:锂电池容量近8000千瓦时,能量密度提升约10%,系统循环寿命提高约50%。借助连云港港首创的高压岸电技术,可实现快充3小时满电。测算表明,纯电拖轮的年综合运营成本较同马力传统燃油拖船节省近300万元,能够减少近900吨的碳排放量。

场景创新促进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连云港港是深水航道,为了保障船舶进港需求,需要通过拖轮辅助作业。与此同时,国家大力推进绿色港口建设,传统的柴油拖轮面临淘汰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连云港鸿云主动围绕特定需求开展“链条式”创新,形成生态化、网络化的协同合作模式。这不仅是技术突破,更是商业模式创新。纯电拖轮船队作业1年,相当于减少1200辆小汽车1年的碳排放总量,为港口绿色转型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而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另一场创新正悄然上演。工业污水成分复杂、治理难度大,传统生化方法占地面积大、运行费用高,化学方法又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给出了创新答案:培育耐盐能力达1%-20%的高效功能菌种,让“神秘菌群”“吃”掉污染物。这家我国化学矿山领域的第一批专业科研院所,凭借长期承担盐湖及化学矿山项目开发的经验,从青海盐湖项目现场采集样本,分离筛选出能够耐饱和盐度的优异菌种。

目前,中蓝连海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覆盖硝化菌、反硝化菌、COD降解菌、特征污染物降解菌、自养反硝化菌等类型,拥有60余种针对各类污水的生化处理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材料、能源、石化等多个领域。

这些创新实践彰显了场景创新的强大生命力。当港口作业、工业治污等具体场景与最新技术相遇,不仅解决了现实难题,更催生出新的产业增长点,为港城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港城成功地将基础研究的人才优势、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城市竞争优势。

场景创新还需“市场有为”推进

尽管港城在场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将点上的创新突破转化为系统优势?如何加强相似场景间科技产品的应用?如何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搭建场景创新共享平台是关键一步。目前,不同城市对场景清单的理解差异较大,有的城市动辄发布上百个场景清单,碎片化问题突出,且部分场景清单存在跟风现象,导致无法精准对接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港城可以借鉴安徽合肥成立城市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的经验,建立专门的场景创新平台机构,系统开发并统筹管理全市应用场景。

比如,中蓝连海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在石化基地验证成功后,可以通过平台推广到沿海地区的盐碱地治理、水产养殖废水处理等类似高盐环境,最大化技术价值。这种全域场景开发赋能模式,能够有效破解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碎片化问题,提升创新效率。

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同样重要。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跨区域场景创新协作模式,导致跨区域合作往往面临创新要素流动不畅、制度壁垒等问题,影响场景创新的协同效应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正如电动拖轮项目借助了702所的技术力量,未来可以在更多领域探索这种“沿海港口场景+内地科研资源”的合作模式。通过完善创新要素共享平台,共建技术转移中心和成果转化基金,为跨区域场景创新提供资源支持,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整体效能。

完善场景清单管理机制也不可或缺。要避免“重发布、轻落地”的问题,建立动态跟踪评估体系,对场景项目从发布到落地进行全流程管理。可以学习成都“场景营城”理念,通过“揭榜挂帅”、场景大赛等形式,推动场景供需双方深度合作,确保创新真正产生实效。

另外,港城可以进一步强化战略统筹,系统化布局场景创新。通过布局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创新试验区,建设具有产业集成性和示范作用的超级场景,打造最佳实践案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将应用场景创新纳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创新平台规划,重点支持示范性强、带动性大的项目。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