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百里画廊,绘就“生态富民”长卷
2025-11-05 08:13: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胡 楠

2025年是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五年展盛景”之年。作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基因库”,淮安以“运河之都”的历史底蕴为根基,通过五年的系统建设,将千年漕运文脉转化为生态、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载体。

淮安港是江苏内河重要港口及苏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以大宗散杂货、集装箱运输为主,兼具装卸储存、物流服务等功能。五年来,淮安港在能级上实现跨越式提升。2021年,被确定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2022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0万标箱,创下自2009年开港以来最高纪录;2022年9月,三期工程正式开工;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813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7万标箱;2025年6月,三期自动化码头启动联调联试,这标志着淮安港朝着全国内河航运中心的目标迈出关键一步,确立了在全国内河航运中的重要地位。

2019年,淮安市与省交通运输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京杭运河淮安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其中,东港码头改造为公园,将码头功能转移到黄码港,让流淌千年的大运河成为淮安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致富河”“幸福河”。

围绕“文兴、水清、岸绿、业盛、人和”打造的大运河百里画廊,绵延125公里,覆盖淮安市全域,成为“古今辉映的运河人文画廊、蓝绿交织的运河生态画廊、转型升级的运河富民画廊、美好幸福的运河宜居画廊”。五年蝶变,淮安段运河两岸从工业岸线转变为生态宜居的“城市会客厅”,从被遗忘的城市背面成为闪亮的城市名片。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