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康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2025-11-19 10:39: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徐康宁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准确把握新的时期发展的历史方位,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提出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等主要目标,这必将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走向深入,显著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和国家竞争能力,使我国朝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方向大步前行。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决定国家前途命运

历史经验表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增进国家实力的唯一源泉。发展结果又取决于不同的路径和动能,科技进步才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创新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一次新的重大产业变革的背后,都是大量科技创新积累的结果,并将之有效地应用在产业发展中。引发第一次工业革命最重要的科技成果是蒸汽机和铁路,谁最先掌握了蒸汽机和铁路技术,谁就在那场产业变革中率先成为工业化国家。电力和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这方面的科技实力就成了国家综合国力沉浮的分水岭。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大显身手,美国集中了该领域的大部分先进技术,成了二战后全球最有实力的国家。如今,人类已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大数据、新一代互联网、量子科技、新能源等正在成为决定各国在这场新的重大产业变革中前途命运的关键科学技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

科技创新及其成果的获得不仅有先后的不同,更有主动掌握和被动接受的巨大差异。等待接受别人的技术,等来的往往不是真正先进的技术。在今天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科技已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先进技术成了一些国家压制对手的工具和手段。个别西方大国对我国采取一系列的遏制打压,其中科技战是核心,加码构筑“小院高墙”,一意推行“脱钩断链”,就是要把中国与先进技术隔绝。对当前和今后的形势不能抱任何幻想,只有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才能如期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表明,我国坚持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在险恶的环境中顶住了压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韧性,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

“十五五”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任务

《建议》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未来五年,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迈出更大的步伐,为高质量发展构筑起更加强大的支撑力量。

首先是要加强原始创新,在涉及产业安全、经济安全的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增强国家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打下坚实基础。大国博弈,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此外,所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都构成一个巨大的产业,如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增加值一年高达6000亿美元以上,而且还在不断增长,新材料产业的规模更大。所以,对于这些关键核心技术,作为一个正在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大国,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也不是可以在自己创新和市场交换之间进行选择,而是一道必答题,就是要立足自身力量,坚决做到把技术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发力时期,首先要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全面发力。应发挥我国体制优势,采取超常规措施,依托国内广阔市场,全链条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决定性突破。所谓决定性突破,应当是在主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基本掌握主动权,不再受制于人。五年的时间或许不能解决所有的“卡脖子”问题,但经过努力可以做到使之不再成为钳制我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阻力。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必须突出基础研究的战略布局和前瞻引导。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根基,是尖端技术、前沿技术的源头。许多“卡脖子”的技术问题,实际是出在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没跟上,技术底层的东西没搞清。对待科学问题,不能急功近利,我们既要迫切解决卡在眼前的技术瓶颈问题,又要尊重科技发展规律,着眼于长期和整体创新能力,大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只有基础理论研究水平整体提升了,才能彻底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当前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不断出现新领域、新方向、新赛道,突破进程明显加快,这为我们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道路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要有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的强烈意识和明确目标,在新领域、新方向和新赛道上尽快形成自己的优势。事实上,经过多年尤其是“十四五”时期的艰苦努力,我国已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展现出一定的先发优势,具备了应对大国激烈博弈的重要底气,如北斗卫星导航、第五代移动通信(5G)、特高压输电、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这些充分说明,在一些新领域、新方向和新赛道,经过努力完全可以后来居上,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

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紧紧抓住那些具有战略引领性和对发展全局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领域和方向,集中力量实现突破,努力形成并跑领跑领域更多的科技创新局面。在这些重要领域中,最值得关注和需要加强推进的就是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是数字经济时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战略性技术,具有引领科研范式变革、重塑千行百业和改变社会生活的全局影响。任何一个要建成科技强国的国家,都必须抢占人工智能发展先机。我国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具有充分的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一是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巨大,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构筑起强大支撑。二是我国新业态发达,应用场景丰富,无人机、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智能家居这些新赛道发展迅速,人工智能能够很快落地应用。三是我国数智化基础设施完善,能源电网、数字中国建设为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人工智能需要有强大的算力,要建设大量的数据中心、智算中心,离不开电的有效供给和及时保障。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电力最充足的国家。同时应看到,我国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关键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弱项短板,必须尽快加以突破。

此外像6G移动通信、量子计算、氢能和核聚变能这类具有颠覆性的前沿技术领域,也是影响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关键技术,我国也有一定优势,也要确立抢占制高点的目标和路线图。

有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解决我国创新中突出存在的短板问题。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道路,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选择。

要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促进更多的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产业实际生产场景。首先是要消除科技研发活动与产业实际生产之间的“真空地带”,促进科技人员在确立创新方向和创新项目上,更加聚焦国际科技前沿,聚焦经济建设主战场,聚焦国家战略,聚焦人民生命健康,多研究一些“真问题”,多考虑一些成果的转化应用前景。其次,要加强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大应用场景建设和开放力度,为科技人员的创新“灵感”和技术构想找到可检验的产业化中间通道。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头戏,应在未来五年内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实践证明,企业发挥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用是科技发展的基本规律,大量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都是来自企业。当今世界,一家大型科技企业一年的研发经费往往超过一个中等规模国家全年的财政性科研经费投入。2024年,亚马逊公司的全年研发经费高达885亿美元,世界上政府能全年投入这么多科研经费的国家没有几个。在人工智能领域,绝大多数有影响力的大模型都是出自企业,为人工智能服务的高端芯片,也都是由企业研制完成的。在其他高技术领域,情况也基本类似。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第一块芯片、第一部手机、第一个云计算网络,都是来自于企业。在“十五五”时期,我们要更加突出企业科技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在产学研协同中发挥主导作用。

过去几年,华为公司在硬件、软件、芯片制造、操作系统、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不仅展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而且显示了企业的创新实力。华为的一项重要启示在于,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极为重要,是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建议》提出,加快建设更多的世界一流企业。这就要求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领军企业,承担更多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任务,带动一大批企业加快创新,让企业发挥更大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用。

江苏科技创新资源丰富,制造业发达,产业体系完备,更应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有大的作为,为全国作出示范。要在体制机制上下大的功夫,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一体改革,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畅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交流通道,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更加了解产业需求,熟悉生产场景,让企业的一线工程师走进校园、科研院所,参与人才培养,紧密对接学科前沿动向。要给企业更多的机会,科技创新资源要多向企业倾斜,支持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创新生态。针对科技型世界一流企业偏少的短板,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实施专门的行动计划,努力打造一批立足江苏、驰骋全球的世界级科技领军企业,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科技创新水平迅速提升。

(作者为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江苏民生幸福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作者:徐康宁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