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孜
自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独立章节进行系统阐述并实施一体化部署以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持续深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强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支撑,亟须依托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有效破除成果转化壁垒,打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
作为经济大省和科教强省,江苏在推进科教人才一体化、促进成果转化方面具备坚实基础和显著优势。通过高标准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多层次转化平台体系,实施“科技副总计划”等人才举措,江苏不断畅通“创新—人才—产业”协同链路,推动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实现创新价值与产业效益的双向跃升。然而当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全域高效的供需对接网络尚未完全形成,部分创新平台定位模糊、协同性不足,具备转化能力的人才供给稀缺且留存困难,利益分配与知识产权共享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有必要积极探索有效应对策略,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从而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机制重塑,破解转化体系与评价导向核心梗阻。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行的项目经理制为蓝本,进一步扩大该机制的覆盖范围。组建由高校技术专家、企业资深工程师及行业协会专业代表构成的专业化团队,制定全省统一的技术评价标准,围绕技术成熟度、市场适配性与产业化潜力等维度,提升资源整合的专业化水平,破解当前转化能力不足的难题。同时,建立苏南地区优质科技成果向苏中、苏北定向推送的机制,实现创新资源的跨区域精准配置,打通全域高效供需对接网络的断点。深化科研评价体系市场化改革,构建以产业贡献为核心的多元评价机制,明确企业在人才评价中的参与权,并将企业出具的技术应用效果证明作为人才评审的重要依据。健全全链条技术转化中间服务体系,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优化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与中试孵化平台布局,提供小批量试产、工艺优化、质量检测等全流程服务,支撑科技成果完成从样品到产品的关键跨越。
要素攻坚,优化创新资源与人才、金融配置效率。开展全省创新平台资源系统普查,整合功能重叠、定位模糊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构建专业化、协同化的创新平台集群,避免资源分散与重复投入。强化高能级平台与地方主导产业的精准对接,建立平台服务产业清单管理机制,提升平台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效性。针对新型研发机构,实施以成果落地数、企业合作项目数、产业化产值为核心的考核体系,推动机构从“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型,全面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效率。制定涵盖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的专项支持政策,为转化型领军人才提供一定年限免租金人才公寓及相应额度购房补贴。同时,拓宽企业研发人员申报国家级项目的通道,允许其以技术攻关成果作为重要申报依据,切实破解“人才引得来、留不住”的难题。强化科技金融精准支撑能力,构建覆盖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的差异化金融服务体系。设立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基金,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制度,发挥政府引导基金的杠杆作用,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压力。
协同破局,打通跨主体联动与区域发展壁垒。确立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企业出题、协同攻关、市场评价”的闭环机制。全面推行“揭榜挂帅”项目企业出资前置制度,由企业依据技术指标达标率、生产成本降低幅度等关键实效指标,对成果转化进行验收评价,强化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健全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并建立知识产权共享与侵权追责机制,充分保障各方权益,激发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推动区域创新协同与均衡发展,建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支持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工业园区等高能级平台在徐州、扬州等地设立分中心。通过构建全域协同的成果转化生态,有效破解区域创新资源分化的“马太效应”。
生态升级,夯实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基础。整合南京江北新区、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常州科教城等重点载体资源,规划建设实体化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总平台,集成线上技术拍卖与线下对接相结合的技术交易体系,引入风投机构、融资路演等投融资服务,并提供税收政策解读、专利代理、法律咨询等全要素专业支持,构建一站式闭环服务生态。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具备成熟经验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负责平台运营。建立以企业满意度、成果转化成功率等为核心指标的考评与奖惩机制,持续提升平台服务效能与专业化水平。优化创新服务软环境,集成人才安居、子女教育衔接等服务,推动政策与服务“免申即享”。常态化举办江苏科创论坛、产业技术创新大赛等高端活动,精准链接全球顶尖科研资源与高层次人才。强化“江苏爱才”品牌建设,通过发布年度人才发展报告、评选“江苏创新先锋”等举措,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氛围。深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机制改革,推动转化收益反哺科研,形成“创新—转化—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作者为常州工学院社科处成果管理科科长,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