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军:以正确政绩观为高质量发展奠基
2025-10-15 10:02: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鲍 军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工作的足迹,亲身感受闽东大地数十年来的发展变迁,我们深刻体会到,闽东大地的生动实践处处体现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追求。这种追求里饱含的不仅是一种务实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更是一种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石上的正确政绩观,是共产党人关乎初心与使命的价值选择。

为官一任,多出政绩是领导干部的职责所系,也是群众所盼。但追求什么样的政绩、如何追求政绩,检验的是政绩观,彰显的是为政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要换一届领导就兜底翻,更不要为了显示所谓政绩去另搞一套,不要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他曾“三进下党”调研,总结提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并围绕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在下党乡提出了“滴水穿石”的理念,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脱贫方针,掀开了闽东扶贫开发的崭新篇章。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可以说,“滴水穿石”理念作为正确政绩观的生动诠释,其核心在于“恒”,本质在于“实”。这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摒弃急功近利心态,甘做铺垫性工作,甘抓未成之事,以锲而不舍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韧劲践行“心中装着群众”的政绩追求。

正确政绩观要靠实干担当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主政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先后四次到以坦洋工夫茶闻名于世的坦洋村调研,要求当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把荒山开垦利用起来种植茶树,珍视、保护、发展、应用好“坦洋工夫”品牌,让坦洋工夫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多年来,这种真抓实干精神在闽东大地结出丰硕果实,坦洋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不断擦亮坦洋工夫茶金字招牌,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人文历史优势,将“村、人、茶、文、旅”五位一体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坦洋村的巨大变化告诉我们,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实”字当头、“干”字为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才能创造出“经得起时间和人民检验”的工作业绩。

践行正确政绩观,必须坚持久久为功,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三库+碳库”重要理念的发源地周宁县,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同志3次深入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他在1989年1月撰写的《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科学论断。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更进一步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从上世纪80年代的开荒造林,到30多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周宁县翻天覆地的“绿色”变迁,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的生动诠释。

树立正确政绩观,本质上就是要回答好“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从宁德的绿水青山到福州的沧桑巨变,绿色的生态、幸福的生活、群众的笑脸就是最好的实践答卷。党员干部应当始终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真抓实干的拼劲,保持久久为功的韧劲,在新征程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真成绩好成绩。

(省委党校第56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学员,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作者:鲍军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