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阳:铭记抗战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2025-09-02 10:06: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于 阳

在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史册中,江苏在华中战场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八路军挺进江苏敌后,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书写了壮丽篇章。

江苏是华中敌后抗战的主战场

全面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江苏及其毗邻地区先后组织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徐州会战等大规模正面作战,虽然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迟滞了日军进攻速度,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徐州陷落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在江苏逐步进入主导地位。新四军、八路军先后挺进江苏,在大江南北广泛开辟敌后战场。

1938年6月,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在陈毅、粟裕等率领下相继进入江南敌后;年底,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一部进入微山湖西的丰沛地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游击支队也进入邳北地区。挺进江南的新四军凭借灵活的游击战术不断取得胜利,逐步创建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并于1939年11月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江南的部队。1940年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主力北渡长江,成立苏北指挥部,并东进至泰兴地区,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10月,苏北新四军在黄桥战役中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的进攻,并与黄克诚率领的八路军第五纵队南下部队在盐城白驹镇狮子口会师。11月,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进驻苏北盐城,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随后也进驻盐城,从这时起,华中抗战的领导重心移至江苏,开始统一领导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地区的新四军、八路军。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军委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1月25日,新四军在苏北盐城重建军部,将活动于陇海路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各部统一整编为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整编后的新四军第一、第三、第六师全部在江苏,第二、第四、第七师各一部也在江苏地域进行抗战。陇海铁路以北的江苏连云港、徐州地区则为八路军开辟的滨海和湖西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因此,江苏成为华北八路军和华中新四军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新四军、八路军在江苏地区互相呼应、配合作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

1941年至1943年是国际法西斯势力最猖獗的时期。在中国战场,日、伪军向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的进攻,江苏抗战也处在最严重的困难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领导江苏军民在敌后战场进行了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战胜了严重困难,不断取得反“扫荡”、反“清乡”的胜利,不仅保存了人民抗日力量,而且还有所发展。

1944年春,江苏抗日军民度过了艰难的相持阶段,开始了局部反攻作战。这是江苏敌后抗战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此时,在江苏境内,国民党军已没有一支正规部队,新四军独自挑起了江苏抗战的重任。日益巩固的江苏各抗日根据地成为华中敌后抗战的战略支点。新四军第四师在师长彭雪枫率领下,从洪泽湖畔出发,实施西进战略,恢复了豫皖苏解放区;新四军第一师在粟裕领导下从苏中渡江南下,发展东南沿海抗日斗争,扩大了苏浙皖边新解放区。进入1945年,江苏敌后抗日军民积极开展攻势作战,向各地日、伪军展开猛烈反攻,不断扩大江苏解放区,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纵观整个抗战历程,华中地区始终是敌我双方争夺的焦点,而江苏在华中抗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长期驻在苏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华中敌后抗战的重心所在。江苏是新四军力量最集中的地区,新四军在江苏及邻近地区共进行大小战斗2万多次,歼灭日、伪军20多万人。因此,江苏是当之无愧的华中敌后抗战主战场。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回顾江苏敌后抗战的峥嵘岁月,历史充分证明,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的奋力抗战,没有中国共产党促成、领导并不断发展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绝不可能有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不愧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江苏敌后抗战的前进方向。全面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就提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为夺取抗战彻底胜利提供了科学指引。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迅速挺进江南敌后,揭开了江苏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序幕。此后,中共中央先后制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和“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等一系列战略方针,引领江苏敌后抗战不断开创新局面。江苏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是新四军和华中局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共中央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

在血与火的岁月里,新四军自觉肩负抗日救国的历史使命,转战大江南北、淮河两岸、津浦沿线,在环境极其恶劣、斗争极其复杂的敌人后方,坚忍不拔英勇斗争,赢得一系列重大胜利,取得一系列辉煌战绩,成为一支威震华中、无往不胜的铁军。从“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的韦岗首胜到新四军对日寇的最后一战(高邮战役),从火烧浒墅关到血战朱家岗,从叶场围困战到刘老庄遭遇战,从延陵大捷到车桥大捷,新四军在江苏大地留下了光辉的战斗足迹,铸就了永恒的历史丰碑。征战中,一大批新四军将领及英雄群体,如罗忠毅、廖海涛、彭雄、田守尧,大胡庄82烈士、塘马战斗270余位英烈、刘老庄82烈士等,把鲜血洒在江苏大地上,成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杰出代表。

在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中,新四军深入开展敌后斗争,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不断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为“华中人民的长城”。各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开展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恢复经济、保障民生,发挥文艺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不断壮大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等各种抗日爱国团体,构筑了军民一体、牢不可破的坚强堡垒,为长期敌后抗战、夺取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抗战胜利时,全国共建立了19块抗日民主根据地,分布在华中地区的共有8个,而其中7个与江苏地域有关。

在江苏敌后抗战中,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先,创造性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成为团结抗战的核心。为开辟苏南抗日根据地,陈毅取得地方爱国人士和实力派纪振纲、樊玉琳等的支持共同抗日。为打开苏北抗战局面,陈毅三进泰州,成功争取了中间势力“两李”,使新四军得以立足苏北,开辟了敌后抗日新战场。同时,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有理、有利、有节”开展反摩擦斗争,维护团结抗战的大局,通过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和原则,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顽固派投降、分裂的危险,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把各方面的力量聚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纛之下,汇聚成同仇敌忾、汹涌澎湃的抗日洪流。

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80多年前,在抵御侵略、挽救危亡的抗日斗争中,以新四军为代表的江苏敌后军民书写了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留下了历久弥新、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盐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时强调,要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传承发扬“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

筑牢忠诚之魂,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是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民族先锋,是培塑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的主导力量。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走在前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更大贡献。

强化为民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捍卫者。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群众高品质生活。

发扬斗争精神,始终保持勇于开拓的优良作风。视死如归、宁死不屈,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内涵要义,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江苏敌后军民的精神本色。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必须锤炼如铁般的强大意志,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任凭狂风大浪、无论艰难险阻,咬定青山不放松,敢于斗争、勇于拼搏、坚忍不拔,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作者为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

作者:于阳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