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立民
11月17日晚间,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联合调查组发布《关于网传“免费采捡白菜”事件调查处理情况的通报》。“抢白菜”事件真相被层层剥开,但这场风波引发的涟漪远未消散。
表面上看,这是一起因虚假信息引发的公共治理事件;往深处看,这是一场由流量驱动的算法实验。在“流量”的指挥下,普通网民、自媒体、专业媒体以及当事人“击鼓传花”上演了一出亦真亦假的舞台剧。围观看戏的你我,又何尝不曾是剧中人?
“抢白菜”闹剧的起点,是网民黄某某随手拍摄、未经核实的片段,因为嵌入“免费”这一算法偏好的“情绪钩子”,迅速获得流量加持。按照算法逻辑,黄某某无需编造复杂的谎言,仅需提供一个能被算法识别的“刺激点”,系统便会将其推送给千万用户。算法驯化公众形成“情绪优先”的接收习惯,公众又以转发、评论助推谣言扩散,“有人捡白菜”变成“可以免费拿”,一场闹剧就这样发生了。
前有“秦朗丢作业”,今有“免费捡白菜”,虚假信息泛滥的警钟早已敲响,而答案还未明晰。通报中提到的AI造谣,无疑又为虚假信息“插上技术的翅膀”。从“广州塔被绳索捆绑”到“30万居民撤离上海”,AI批量炮制的图文似乎都有一样的模板,刺激的场景、情绪化的标题,再加模糊的信源。只要“看起来像真的”,就足以在信息洪流中骗过用户的“第一眼判断”。这种“工业级造谣”,让虚假信息的生产与扩散呈现指数级增长,真相的辨识愈发艰难。技术本身无错,但当它被用于系统性欺骗时,便成了摧毁信息生态的“加速器”:一边是创作者为流量肆意编造,一边是算法为效率主动推送,最终形成“谎言比真相跑得快”的恶性循环。
“抢白菜”事件中,媒体的失守尤为刺眼。当地媒体记者未深入核实,便将网络视频转化为“官方报道”,用媒体公信力为谣言“背书”,对公众形成极大误导。这并非个例。在流量考核的压力下,与“事实是否真实”比起来,很多媒体更加关注“能否带来流量”。媒体本应是“真相守门人”,却在流量焦虑下沦为“信息搬运工”,这种失职和失守,动摇了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根基,让虚假信息披上“权威外衣”,让公众的判断陷入更深的迷雾。
白菜何以疯狂?皆为流量而狂。在这场事件中,人性弱点被算法精准捕捉,真相为流量让步,个体在从众狂欢中失控,连本是受害者的当事人都深谙“流量法则”,夸大事实、博取关注同情,试图“以假制假”。在纷纷扰扰的真相迷局中,我们该如何重建破碎的信任链条?
处罚与致歉固然必要,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套能够抵御虚假信息、促进理性传播的生态体系。平台可以成为流量的“热土”,但绝不能成为虚假信息的“温床”。如果平台自驱力不够,如何以外力倒逼其打破算法黑箱,建立“真实优先”的推荐机制,从源头遏制谣言的生产与扩散?对媒体而言,流量如水,既能浇灌田野,也能冲垮堤坝。重塑“把关人”职责,以专业能力赢回公众信任,而非沦为算法流量的附庸,是媒体在流量时代必须坚守的价值底线。公众亦需培养升级版“媒介素养”,不仅学会辨别谣言,更应养成“延迟判断”的思维习惯,“吃瓜”前多问“为什么”,避免被算法精准“算计”。
世上没有免费的白菜,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在一个被算法深刻改变的信息环境中,我们的每一次点击、转发,每一个选择,都在参与塑造这个时代的认知水平。面对免费的互联网、免费的短视频、免费的情绪价值,如何保持理性的审视、怀疑的能力、等待的耐心,可能是“疯狂的白菜”带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