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亚生
日前,笔者参加了一大型建筑安装公司在南京举办的创精品安装工程观摩会。会上,除了观摩安装质量控制要点、质量标准外,还将管道接口密封不严、支架焊接不规范、吊顶机电点位布置散乱等多项安装质量通病公之于众,并用高清照片、视频还原问题细节,让来自全国各地的项目经理深受触动。这场“反常规”观摩会,看似是自曝“家丑”,实则是对工程质量、责任的清醒认知。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更是企业的生存线。但现实中,不少工程观摩会陷入“选择性展示”的误区。精心打磨的样板区一尘不染,隐藏的质量隐患却避而不谈;PPT里的数据光鲜亮丽,工程现场的细节缺陷却无人提及。这种“报喜不报忧”的模式,看似维护了企业形象,实则埋下了巨大隐患。小到一处管道渗漏,大到结构安全隐患,都可能在后续使用中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损害的不仅是企业信誉,更是公众利益。
主动曝光质量通病,本质上是“问题导向”取代“成果导向”的管理升级。在观摩会现场,这家央企不仅列出质量通病清单,更对照“合格与缺陷”对比图剖析成因,并同步公示整改方案。这种“把问题摆上台、把方法讲清楚”的做法,让观摩会从“走过场”变成“教学场”。参会的项目负责人不再是“看亮点、拍照片”,而是带着问题学经验,对照自身找差距。
从更深层次来看,主动自曝质量通病,是对“责任担当”的鲜活诠释。近年来,一些建筑企业因质量问题引发信任危机,暴露出质量管理的短板,而主动自曝问题,正是对这类乱象的有力回应。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更要承担起行业社会责任。建筑安装工程关系到民生福祉,从住宅供水供电到工业厂房设备运行,每一处细节都与百姓生活、生产安全息息相关。质量没有“及格线”,只有“生命线”;企业的竞争力,不在于“没有问题”,而在于“敢于正视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这种清醒,不仅能倒逼企业内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从施工前的标准制定,到施工中的过程管控,再到竣工后的复盘总结,形成全链条的质量闭环;更能带动整个行业形成“比学赶超”的良性氛围,让“正视问题”成为行业常态,让“追求精品”成为普遍共识。
许多企业在醒目的位置书写“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第一”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更是在直面问题、解决问题中坚守出来的。当更多企业把“找问题”当成“练内功”的机会,把“补短板”当成“提能力”的途径,建筑行业就能真正摆脱“粗放式发展”的标签,迈向“精细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而这,或许就是这场特殊观摩会留给行业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