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媛
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一篇题为《江苏13市为何“个个能打”?差距曾经有多大,现今就有多美好》的原创稿件,同时通过“新华日报”微信公众号转发后,迅速引发网友广泛讨论。文章以翔实的调查研究,揭示了江苏从“苏南苏北差距巨大”到“‘十三太保’个个能打”的蜕变密码。
评论区里数百条热辣滚烫的跟帖,垒起民声“留言墙”:盐城网友忆起家乡“从砖瓦房到白墙黛瓦小别墅”的变迁;宿迁市民感念“苏州老大哥”共建的工业园区;“从徐州会议的扶贫接力,到苏宿工业园的‘造血式’援建,江苏把长江天堑变成了黄金水道。如今高铁织网、大港林立,曾经的‘穷亲戚’靠着产业转移和创新逆袭,已成为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硬核队友”……这些朴实的切身话语,既凝聚着人民对时代变迁的深切认同,更汇聚成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最真挚的礼赞。
跨越长江天堑的共富奇迹并非天成———
30年前,苏州与宿迁的GDP差距曾达近十倍之巨,单砖石棉瓦的农舍在苏北大地并不鲜见,能通高速公路的县镇更屈指可数。正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全国较早提出“区域共同发展”,用“五方挂钩”“四项转移”“南北共建”等硬招实招,推动苏北乡村通路通水通电,促成苏南的产业活水北流,吸引干部人才奔赴苏北沃野。
今日再看,江苏13个设区市全员跻身全国百强,“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已然成为“苏大强”的生动注脚。网友评论道出心声:一张蓝图绘到底,足以重塑山河,更在老百姓心中树起丰碑。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力量,根子在其自身蕴含的磅礴生命力。从国情、省情出发,制定出科学、务实、契合人民愿望的蓝图,必然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实践根基。从上世纪90年代“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全省小康”的誓言,到今日“1+3”重点功能区战略的深化,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蓝图始终连贯传承、与时俱进。它胜在系统性,统筹交通先行、产业转移与人才流动,从“输血”迈向“造血”;贵在人民性,苏北农房改善工程便是“以百姓心为心”的生动注脚。蓝图的生命力,正在于它始终回应时代课题,从人民实践中汲取不竭动力。
政贵有恒,治须有常。“一张蓝图绘到底”,彰显着干部正确的政绩观。评论区里,有网友对文中领导干部为推动发展的付出印象深刻;有网友对江苏发展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他们为什么能如数家珍,又为什么愿意留下肺腑之言?究其根本,还是因为江苏各级党委政府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锤接着一锤敲”的韧劲,把蓝图化作实景,深深镌刻在了群众的心坎里。从奔波乡间查看农房改善的省委领导,到南北互派、扎根一线的基层干部,他们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境界,成为“苏大强”的建设者、贡献者、见证者。
江苏这片土地,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如今,江苏大地“十三太保”正摩拳擦掌,在“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回望来路,那幅由远见、汗水与民心共同绘就的壮阔蓝图,已然给出深刻启示:凡是对人民有利、对长远有益的事业,就要以“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毅力一抓到底。
蓝图绘到底,发展路自宽——这不仅是江苏的宝贵经验,更是民族复兴路上应有的历史自觉与时代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