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莎沙
3月18日,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大批群众从四面八方涌进陵园,祭奠英烈、寄托哀思。
此情此景年年相似,79岁的李爱云不禁想起58年前的这一天。那日,她第一次跟随父亲来到这里扫墓:“前来祭扫的群众人山人海,大家带着自制小白花,那个场景,我这辈子都忘不掉。我暗暗发誓,要为他们守灵一辈子。”
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第3师7旅19团2营4连在刘老庄与日寇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等82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李爱云,正是八十二烈士之一李云鹏最小的妹妹。
“我是听着大哥的故事长大的。”李爱云出生时,胞兄李云鹏已牺牲3年,可她对大哥有关的记忆却十分深刻。“小时候,一家人常在昏黄的油灯下,听父亲讲大哥的故事,念大哥的家书。”在刘老庄战斗前,李云鹏曾给家里寄过两封信,信中写道:“待风息波静,凯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然而,一家人苦苦期盼,却没有等到李云鹏归来。
在李爱云记忆里,老家堂屋的墙上一直挂着一只风筝。“那是大哥亲手扎的,他离家后,父亲就一直把它挂在墙上,我们进出都能看见。一直挂到风筝都烂了,父亲才将它取下来,又将风筝线郑重地收了起来。”
等待大哥李云鹏的消息,一等就是20年。1963年,距离八十二烈士牺牲整整20年,李爱云一家从广播中得知,大哥牺牲的准确地点是淮阴县刘老庄。“第二天父亲就坐着大巴车赶到淮阴,回来后他对我们说:‘那个地方的人都是好人,那里的老百姓年年自愿来到你大哥墓地祭奠。’”李爱云回忆。
1967年3月18日,李爱云随父母第一次从徐州老家来到哥哥的牺牲地祭扫,成千上万的淮阴父老乡亲手捧白花祭奠烈士的场景深深震撼了她。从此,她和脚下这片土地再也不能分离。21岁的李爱云独自办理户口转迁手续,从老家沛县徒步来到淮阴,插队落户到刘老庄大队。
多年来,李爱云坚持向中小学生、干部群众义务宣讲烈士的英雄事迹,累计开展义务宣讲2000余场,覆盖受众20万人次。“以后我讲不动了,我的女儿、外孙女还要接着讲。”李爱云说。
漫步陵园,青松翠柏掩映,纪念碑高高耸立。“这些年,陵园修建了纪念馆、红星广场、纪念林,模样有了大变化,可父老乡亲们对烈士们的崇敬和怀念没被时间冲淡。”李爱云告诉记者,“如今的和平与安宁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我希望青少年都能够崇敬先烈,让红色基因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