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镇江稳步推进民生领域改革工作综述
2024-07-15 09:08:00
来源:镇江日报
【字号:  】【打印

本报记者 古瑾 杨泠 朱秋霞

民生是幸福之基——一个城市的繁荣,唯有通过持续改进和确保人民生活质量,才能为市民打造稳固的幸福感。

过去几年,我市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所有工作的核心目标,聆听群众的声音、关注群众的忧虑、解决群众的困难、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一系列措施推动着我市居民的幸福指数稳步上升,让幸福生活在镇江的每个角落都变得触手可及、清晰可见。

推动共同富裕——

稳岗促就业 服务惠民生

在四牌楼街道公益性岗位工作一年多的社区居民张丽,如今每天都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回想几年前因工作变动而赋闲在家时的沮丧心情,张丽感慨万千,“幸亏有社区工作人员,是他们主动向我讲解街道公益性岗位的相关政策,并鼓励我报名求职。如今我的工作不仅稳定,而且离家也近,这让失业多年的我重新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近年来,我市以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目标,聚焦产业强市战略,持续落实落细稳就业政策,多措并举支持企业稳岗扩岗,加大力度扶持重点群体就业。

去年4月,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市残联等部门联合印发《镇江市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我市就业服务阵地得到进一步拓展。各级人社部门综合研判服务资源、服务需求、服务半径、服务人口等因素,既深挖社区(村)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功能,建强基础站点,更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商圈、园区、集宿区等载体延伸,拓展特色点位,就业服务对象也从5类特困人员,扩展到社区常住的其他劳动者,尤其是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和16-24岁的登记失业青年,形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

今年4月,市人社局又印发《构建互融共促“大就业”工作格局实施方案》,围绕就业优先,明确了5个方面14条极具创新性和针对性的举措,全力促进就业创业与人才引培、社会保障、技能培训、劳动维权、人事管理等业务板块融合,打造“就业+”互融共促新模式,为我市高质量充分就业注入新动能,大就业工作格局正逐步形成。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出实招、求实效,及时发布政策清单,优化就业公共服务,千方百计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全力以赴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6月15日上午,市人社部门在苏南人力资源市场举行了“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首场专场招聘会,拉开了我市“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的帷幕。目前,市人社部门正马不停蹄,持续深入在镇高校、园区、热点商圈以及省内外高校等,密集式举办直播带岗、网络招聘、线下招聘等活动,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留镇、来镇就业。

“开发6600个青年就业见习岗位”是我市今年的民生实事项目。我市积极推进实施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深入挖掘优质就业见习岗位资源,拓展青年见习空间。截至目前,已开发就业见习岗位6681个,吸纳2966人参加见习。

增强公共服务均衡——

公立医院提质增效 全民医保更暖人心

在推动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进程中,我市于2023年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创新措施,以提升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和质量。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本地医疗服务的整体效能,还有效促进了“异地就医”向“就近就医”的转变,为市民带来了更加便捷和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体验。

启动了“1+12”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创新提升工程,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全年三级医院下派医生坐诊超过5000人次、下转康复期患者超过1000例;组建了3个城市医疗集团、6个县域医共体、8个专科联盟,实现了远程医疗协作网市、县(区)全覆盖……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我市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坚定承诺和实际行动,让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能够惠及更广泛的区域和人群。

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市、县两级医院在2023年共开设了135个全-专科联合门诊,专家坐诊时间达到3215天,接诊患者4.18万人次,同比增长分别达到61.2%和27.35%。这一增长不仅体现了医疗服务供给的增加,也反映了市民对高质量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得到了更好满足。

此外,为了加强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我市深入实施了“三色网”行动,将群众健康管理纳入基层社会治理范畴。同时,扩大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覆盖面,全市常住人口签约率达到45%,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80%,有偿签约人数不少于20万人。

通过这些举措的实施,我市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促进了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提升了居民的健康管理水平和满意度。

我市医保部门年初发布了这样一组暖意满满的“医保清单”——保障重度失能人员“应享尽享”长护险保障待遇、推动更多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结果落地惠民、试行“诊后医信付”应用模式、推进医保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为解决重度失能人员洗浴的实际难题,我市将“不离床洗浴”单独纳入长护险待遇保障,写进正式文件并重点推广应用,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据统计,2023年,全市医保基金总收入86.47亿元、总支出76.06亿元;2059家定点医药机构、4.69万家企事业单位、278.17万名参保人员享受医保高质量发展成果……在“强保障、惠民生、优服务”的理念指引下,镇江医保制度体系正在更加健全完善、改革进程更加深入深化、基金运行更加安全平稳、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民生幸福更加可感可及。

提高兜底保障覆盖面——

完善救助体系 群众生活无忧

近日,丹徒区民政协理员在日常走访时发现辛丰镇东街村薛某因家中突发火灾,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丹徒区民政局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来到东街村实地调查,发现薛某房屋以及生活物品全部被烧毁,损失较大,且薛某为丹徒区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无力承担后续房屋修缮和生活物资购买等费用。

了解情况后,丹徒区民政局按照临时救助救急难机制,立即启动应急程序,针对薛某的困难情况就地召开“一事一议”救助会议,经过充分研讨、综合研判,决定给予薛某1万元临时救助金,并协调丹徒区慈善总会给予慈善救助,帮助他渡过难关。

社会救助是党和政府保障困难群众的兜底性制度安排,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我市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持续完善分层分类救助体系,以扩围增效为工作重点,扩大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做好低收入人口监测帮扶,不断提升社会救助工作质效。

“近年来,镇江落实基本生活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据介绍,我市常态化开展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工作,对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低保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开展信息核对工作,动态更新低收入人口数据库,让兜底保障密实牢靠。

今年上半年我市及时处理反馈各类预警信息3025条,及时发现、介入、救助,分层分类落实各项救助政策。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城乡低保在保对象13087人,其中城市5525人,农村7562人,累计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累计5441.86万元;特困供养在保人员5629人,其中城市479人,农村5150人,发放特困供养保障金累计约3708.4万元;临时救助累计1049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累计173.34万元。

据了解,今年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将以提升能力和水平、实现服务质量提档升级为目标,围绕群众关切的热点、政策落实的堵点,深入开展社会救助服务质效提升行动,通过规范救助申请、实施精准帮扶、提升基层能力等举措,进一步压责任、提质量、优服务,全面提升救助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我市下一步将继续落实刚性支出扣减、渐退缓退等政策,做好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等低收入人口的分层认定,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临时救助以及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方面的政策文件,适当放宽临时救助认定条件,提高救助频次,积极开展“先行救助”,进一步提高救助的可及性和覆盖面;按照低收入人口困难程度和困难类型,分层分类提供常态化救助帮扶,积极开展服务类救助,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多样化救助帮扶,让困难群众享受更及时、更便捷、更高效的救助服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作者:  编辑:张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