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好地方”建设
2024-11-13 09:13:00
来源:扬州日报
【字号:  】【打印

记者 明涛 文生 一言 刘贺

邹平 王鹏 默然 小春 丁蕾

新征程,再扬帆。2024年,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征途上,扬州在接续奋斗中掀开新的一页。

四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

四年来,扬州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产业科创名城、文化旅游名城、生态宜居名城建设,争做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魅力中国·水韵江苏建设的示范,锚定“把‘好地方’扬州建设得好上加好、越来越好”目标踔厉奋发。

“好上加好”,这道“加”法题怎么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解题的关键一招。

“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更加注重系统谋划,加快推动各领域改革取得实效。”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将打造更多具有扬州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扬州新实践注入强大动力。

奋楫笃行乘势起,风劲扬帆踏新程。聚焦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努力在全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争当探路先锋,扬州正用过硬的改革成效让“好地方”越来越好。

从一场“60亿+”活动,看下好抓住机遇“先手棋”

“祝贺中国!”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首都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现场,随着大会主席玛雅萨落下木槌,中国大运河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人也由此记住了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

十年后的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之际,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联合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举行,这座运河名城再次走到世界的聚光灯下。

“一条大运河,千里浪欢腾,徜徉原点古邗沟,春风满扬城……”活动中,扬州曲艺研究所青年演员刘芓君、王智超以扬州弹词串联起“通江达海”“工开万物”“水润华章”“护我安澜”四个主题,将大运河的历史与现状、起源与发展娓娓道来。

扬州,不仅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者,更是“后申遗时代”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考者、践行者。

活动当天下午,嘉宾和记者从古运河便益门桥码头登船,驶向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这是扬州与运河“城河共兴”最直观的一段,两岸数十处历史文化遗存、现代产业基地、生态休闲公园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

40分钟行程结束,大家感慨万千:“一条水上游览线,我们不是看了多少点,而是记住了多少点。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成果在全线堪称标兵和示范。”

借“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扬州元素”火出圈——24小时内全网浏览量达60亿+。

大运河,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运河之都”扬州,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重大使命澎湃而去。

交织巷陌,是明清古城的骨架与肌理。面积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历史城区,是扬州“城河相依”的历史见证和发展写照。近年来,460万扬州人民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决扛起“让古运河重生”的时代使命,于保护、传承、利用上下“绣花功夫”,在160公里长的大运河扬州段统筹打造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好地方”扬州正讲述着运河新故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质变的基础,成果是检验的标尺。

今年7月,扬州南河下、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获中央投资补助2.76亿元,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补助数量最多、补助金额最高的城市。

阶段性成果固然值得庆贺,但要持续“走在前、做示范”,更加考量城市是否具有勇于改革当好“先行者”的决心,以及抓住机遇下好“先手棋”的智慧。

2500多年建城史,为扬州积淀了丰沛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加快文旅产业补链强链、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打响扬州“文化繁荣、文旅共兴”的新名片?

今年3月,扬州市文化旅游名城发展大会召开,出台《加快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围绕“国际有影响、国内有地位”,构建文旅融合发展品牌示范机制,持续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创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力打响“来扬州,行大运”旅游品牌,建设城市独有IP。

围绕“宜游宜业、体验温馨”,今年国庆假期,扬州市政府食堂连续第六年面向游客开放,央视多个频道将镜头对准这个“网红食堂”,为扬州“宠客”举措点赞。

从便益门桥码头到南门遗址,“大运扬州”古运河行进式游船演艺试运营,游客乘船而行,穿越四大篇章,共赴一场绮丽梦境;东关街长乐客栈推出“长乐盐商宴”、瘦西湖上演首部互动悬疑剧《你猜》、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开设《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式VR剧场……围绕“业态融合、充满活力”,扬州全面做好“文旅+”文章,持续放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效应,不断满足游客多元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让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从一组数字之变,看善用改革创新“致胜招”

“扬州起降点净空环境好,静风,可以降落。”

“收到。”

10月23日上午,一架贝尔505载客直升机稳稳降落在扬州软件园7号楼楼顶停机坪,南京禄口机场至扬州软件园临时起降点航线试航成功。

这是扬州首次市际低空载客航线试飞,不仅为城市对外低空交通链接开启新的篇章,更为扬州航空产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航空工业被誉为“现代工业之花”,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如今,这朵花在扬州大地花开正艳。

从2019年引进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短短5年时间,扬州航空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累计集聚了1000多名航空人才、落地了200多项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培育形成了50多家关联企业,在全省创造了“5个第一”:引进第一个飞机主机所——沈飞所扬州协同创新研究院;获批“十四五”以来第一座通用机场——高邮通用机场;落地了第一所军工集团旗下研究生院——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打造了第一个航空航天产业专项母基金——16亿元的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扬州)专项母基金;正在建设第一家航空领域省级实验室——航空科技扬州实验室。

产业强则城市强,航空产业的崛起是扬州产业腾飞的生动缩影。

2018年,扬州实施“制造强市”行动,参照省13个产业集群、50条重点产业链领域,结合扬州实际,提出打造“323+1”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2023年,全省新一轮布局的制造业体系调整为“1650”,即16个产业集群和50条产业链,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审时度势,出台《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确立了“613”产业体系发展主线,并将航空产业确定为13条产业链的“首链”。

从“323+1”到“613”,不仅是数字之变,更生动诠释着一座城市的产业体系、发展理念之变,彰显了扬州聚力聚焦先进制造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613’产业体系按照‘产业集群+产业链’进行调整,与全省产业体系保持一致。”市工信局局长钱峰说,“613”产业体系更加聚焦,指导各地进行新一轮产业布局,开辟了扬州新的产业增长极。

改革创新成效如何?还要用数字来说话。今年前三季度——

全市工业完成开票销售6434.4亿元,同比增长9.6%,高于省均(4.3%)5.3个百分点,增幅连续五个月列全省第3位;

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4.4%;

全市列统的34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2个行业产值实现正增长,行业增长面达64.7%;

产值总量排名前十的行业呈现“8升2降”,其中汽车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增速较快,均在10%以上……

“我们将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布局,系统推动‘613’产业体系发展。”市委书记王进健说。到2025年,扬州六大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将全部超千亿元,形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2—3个规模超2000亿元的地标产业集群,总量过百亿元的新兴产业链达到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突破42%、55%。

从一批民生工程,看甘为务实推进“过河卒”

“乖乖隆地咚!在家门口也能做骨折手术了?”前不久,家住生态科技新城杭集镇的王老太意外摔伤,她和家人选择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手术。术后康复期,亲友们前来探望,个个赞叹“这手术做得不丑”。

以前头疼脑热也要去挤大医院,现在骨折了在家门口就能做手术,这是扬州全力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打造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带来的新变化。

公立医院改革,是扬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推进民生重点领域改革的生动案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什么、推进什么。近年来,扬州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推出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公立医院改革、“菜篮子”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由局部探索、攻坚破冰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一步一步来、一锤一锤敲,一个个事关百姓福祉的民生改革案例落地见效,彰显着扬州甘为务实推进“过河卒”的责任与担当。

聚焦“钱袋子”,扬州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和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深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让所有人都能通过奋斗拥有更稳定的工作、更稳定的收入;

聚焦“身板子”,扬州推进“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全国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开展医疗、医保、医药“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加快实施国家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深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和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健康扬州建设;

聚焦“好房子”,扬州加快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进刚需住房、保障性住房、改善性住房协调发展,完善扬州换房中心运行管理机制,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上探索经验;

聚焦“一老一小”,扬州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生育友好社会环境和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探索“物业+养老”新模式,让“一老一小”共享“朝夕美好”……

找准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更多民生“关键小事”改革正在扬州持续上新。这背后,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坚持的“以民为本”理念。

截至今年,扬州已连续23年出台关注百姓、纾解民困、改善民生的“1号文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基本民生问题抓起,每年集中力量实施一批民生幸福工程。

改革的“力度”,换来民生的“温度”。翻看近年来的“民生账本”:全面打好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治理、垃圾分类处置、老旧小区改造、市容环境提升、大气环境治理等美丽宜居城市建设“六场硬仗”,大力实施美丽田园乡村建设“三大行动”……一系列务实的举措、切实的成效,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让美丽宜居扬州更有温度,更加令人向往。

江河奔涌、勇立潮头、踏浪而歌,扬州这座千年古城,正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作者: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