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探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万物共生斯为盛
2023-09-22 07:44:00
来源:新华日报
0
【字号:  】【打印

□ 本报记者 卞小燕

生态治理,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们既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坚守。

——习近平

秋风渐起,与丹顶鹤打了近40年交道的吕士成又惦记起即将“回家的孩子”。

“那是我驯养过的一只鹤,朝夕不离,没想到却是‘天生反骨’,几年前不打招呼就随野生鹤群飞走。3年后,叛逆的孩子竟然带着心爱的伴侣飞回来看我了。”当熟悉的叫声透进夜晚的窗户,并与自己久久“对鸣”,那一刻,作为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的研究员,吕士成知道,“人工驯化的丹顶鹤已成功融入野生种群,这也正是无数自然保护工作者最想看到的。”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黄海湿地的广袤滩涂上,自然和谐、万物生生不息的密码已然打开。

盐城黄海湿地,一片神奇的息壤,历经黄河、淮河、长江泥沙无数次冲击而成。从三江源发端,长江、黄河700多年不舍昼夜,奔流五六千公里,最后奇妙地在盐城相聚,汇入大海。潮起潮落,被裹挟着的泥沙积淀成陆,江海合力,造就太平洋西岸和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生态保护最好的海岸型湿地。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在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9月25日至27日,以“绿色低碳发展 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召开。向“绿”而生、逐“绿”而兴的盐城,将向世界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并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保护自然生态提供经验,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近日,记者走进黄海之滨,从无数人与鸟、人与鹿、人与森林、人与海洋、人与湿地的故事中,感受这座城市“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资源”的炙热追求。

追求:万物共生皆和谐

9月17日,农历八月初三,东台条子泥迎来大潮。

“14万只!”从条子泥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方塘河口等鸟儿集聚处,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杨洪燕,和队友“数”了3天,终于得出条子泥湿地的水鸟总数。“8月初数到23万只,是秋季‘鸟调’的最高纪录。”

每年8至10月,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水鸟会来这里停留三四十天,换羽的它们亟需补充蛋白质,秋天的条子泥最为慷慨,捧出了一年中最丰盛的食物:沙蚕、小虾、贝类等底栖鸟类“食谱”足有50多种。“这次除了12只勺嘴鹬,我们还数到14只东方白鹳,平时只能看到一两只。而9月初,条子泥湿地记录到小青脚鹬1587只,不仅数量创下新高,而且个个都长得胖乎乎。”丰沛的底栖生物、不断增加的鸟类数量,在杨洪燕眼中,条子泥湿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些都源于这片湿地独特而神奇的生态系统。

从东台一路向北,便可到达江苏省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俞晓鹏是保护区管理处科研技术处的一名技术员。每天,当他从麋鹿驯养区围栏旁经过,两头麋鹿就会跑过来。这是他6年前驯养的小鹿。“那时,抱着10多公斤重的它们喂牛初乳,每天4顿。”很快,栅栏已挡不住撒欢的小鹿,眨眼间就结伴冲进水草丰茂的滩涂。但到了“饭点”,只要俞晓鹏一声呼哨,“11号领队”便会带着鹿群,裹挟着旋风般的“绿浪”回来。3年,人工驯养的78头麋鹿,如今虽然掉了耳标,但俞晓鹏仍能一眼辨认。“7号,耳朵上有个豁口;18号,耳朵从小就立不起来。”

早在1986年,当39头麋鹿从英国伦敦来到大丰滩涂,怯生生地踏进4万亩的保护区开始,这里便成了它们的乐园。截至今年5月,保护区的麋鹿种群数量已增至7840头(其中野生麋鹿种群数量达3356头),占世界总数的70%,建成世界面积最大、种群数量最多、基因库最完整的麋鹿自然保护区。中国麋鹿重引入项目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物种引进指南》认为是世界上138个物种重引入项目最成功的15个之一,为人类拯救濒危物种提供了成功范例。

位于大丰的中华暗夜星空保护地野鹿荡是继阿里、那曲之后的中国第三个暗夜星空保护地。虫声如潮的夜晚,深邃的星空可清晰看到夏季银河、冬季猎户星座及本天区主要星座。追逐清澈星空、保护暗夜星空、保护生物多样性,野鹿荡独特的“夜”让众多天文爱好者成为追“星”人。

“撇开栖息地谈保护,一切都是空谈。”作为“驯鹤姑娘”徐秀娟烈士曾经的同事,近40年里,吕士成一直从事着丹顶鹤等珍禽及其栖息地的保护、研究以及人工繁育工作,他也是IUCN中国SSC专家、国际自然保护地联盟监测专家组成员。“不仅是丹顶鹤,珍禽保护区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每年有千万只候鸟迁飞经过,上百万只候鸟在此越冬。这一站,连接着22个国家的498种鸟类种群迁徙路线。如今的保护区,鸟类种群从建区初期的261种到现在增加记录至416种,东方白鹳等许多过去在此越冬的鸟类也留在盐城繁殖。”

担当:有所为有所不为

IUCN在一份关于“潮间带栖息地”的报告中,认定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路线上,有16处潮间带水鸟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其中黄海(含渤海)区域就占7席,而盐城是最长(南北长582公里)、最大(超过77万公顷)、分布最连续的一处。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为我国第54处世界遗产。

“前往阿塞拜疆时,我的口袋里准备两份新闻稿,一份是申遗通过的,另一份就是申遗没通过的。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全球联动,主动发起修正案支持我们申报;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等60多个国际组织的专家,也主动联合致信世界遗产中心,表达对黄海湿地申遗的支持态度。”参加完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时任盐城市市长曹路宝坦言。

黄海湿地申遗成功,是基层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成果,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有力见证。而艰难申遗之路的背后,折射出盐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懈追求。

曾经,面对保护与开发的两难,盐城也经历过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的艰难取舍。为更好地保护这片湿地,盐城放弃已依法得到批准的条子泥、高泥和东沙区域百万亩滩涂围垦计划,将这些区域严格保护起来,为此付出的前期投入和将来的潜在价值不可估量,这一做法得到很多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认可。

“当时,许多村民不理解,哪有放着好好的钱不挣?”东台市弶港镇巴斗居委会党总支书记叶勇说。2010年,靠海吃海的巴斗村民通过围垦的塘口养殖虾蟹,每年都有可观的收益。后来,村里退渔还湿1000多亩,从此村民们不卖海鲜“卖”起了风景。“大海得到休养生息,环境好了,飞鸟多了,巴斗上空的海腥味也散了,而大家的收益依然可观。”

正是怀着对自然、对生命的敬畏,盐城人有所为有所不为。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不但是荣誉,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我们一如既往地按照公约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要求,通过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综合管理,保护好、管理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这一大自然给予全人类的礼物。同时,也为遗产地二期申请提供示范。”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全程参与了申遗工作,“申遗成功,更加坚定了政府推动湿地保护管理的信心。”

兑现承诺,盐城严格履行《世界遗产公约》,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持续深入打好空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全市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优良空气天数达307天,地表水国省考断面100%达标,国考断面全部达优Ⅲ标准,水绿盐城的城市特质不断彰显。

秋高气爽,登上东台黄海森林公园“森林之眼”俯瞰万亩丰茂林海,绿涛起伏,碧水环绕,浩瀚深邃,宛如人间仙境。

从点点绿意,到葱郁林带,再到繁茂森林,从开渠挖沟治盐碱,到绿化造林种苗木,两万多个日夜,一代又一代林场人薪火相传,经过58年接续奋斗,把6.8万亩贫瘠的沿海荒滩变成一片林海,在黄海边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一座精神丰碑。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集体,黄海森林公园以艰苦奋斗的精神、保护生态的初心、绿色发展的理念创下奇迹。

生态文明理念正内化为一座城、一城人的自觉行动。

勺嘴鹬、小青脚鹬、黑脸琵鹭……拍了10多年的鸟儿,李东明乐此不疲。为了拍鸟,他遭遇过大浪、陷入过淤泥,最多时给自己上了3份保险。如今,李东明成了条子泥鸟类调查员,虽然只是个编外志愿者。“小心脚下,盐蒿上可能有鸟巢”“不能影响黑嘴鸥,两小时内必须撤出繁殖区”,老李俨然从一名爱鸟者变成了护鸟者。而志愿者们常年的观测记录,为研究珍稀迁徙鸟类积累了基础数据,这些资料也为盐城黄海滩涂湿地申遗成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全球候鸟保护专家尼古拉·克罗克福德公开发言,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并高度肯定湿地保护成果。她说,“在过去的时间里,中国、盐城对湿地保护的远见、抱负和承诺令人震惊,无人能及。”

回响:绿水青山不负人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迎来的是共赢共荣。

漠漠水田飞白鹭。这种意境,家住盐都区大纵湖附近的王发每天打开门就能看到。

一排农舍,花木相绕,50亩鱼塘,塘中有岛……距大纵湖景区车程不到5分钟,王发的生态园位于游客前往景区必经的大道旁。远道而来的游客喜欢来这里体验农家生活,并近距离看白鹭悠闲觅食、野鸭欢快扑腾。“没想到,有成群的白鹭和野鸭给我们打广告。”王发憨笑。好生态不仅是名片,还是资产,是金饭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大自然的回馈,从来都不吝啬。

9月16日,经过138天伏季休渔的射阳黄沙港迎来开渔的日子。苏射渔04968船主王文中叮嘱即将出海的船老大:鱼儿繁殖地不下网,要避让!“以前只要有货打上来,不分大小。”而现在,10厘米以上的网眼,每次只网大鱼,让小鱼“漏掉”。“我们网到过10多公斤的马鲛鱼,小的不捕。”王文中说。这两天,他的另一只渔船刚带回的15吨梭子蟹上岸即被抢空。

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城市,盐城在高水平保护中推进高质量发展。

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成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一。

保护和发展如何平衡?在盐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最终带动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

过去,为保护生态环境,盐城的地方干部下狠心拒绝了不合标准的工业项目。如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绿色产业落地盐城。历经阵痛,在新起点上毅然选择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赛道,盐城迎来无限机遇,更多的生态动能被激活。

滨海湿地的无限“风光”,为盐城风电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天合光能、阿特斯、协鑫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晶硅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能位居全国第一。在盐城,待开发的“风光”资源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盐城正加快打造千万千瓦级近海海上风电基地,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加快新型储能电站布局,不断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到2025年,盐城新能源装机规模力争突破2000万千瓦,新能源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000亿元,建设国际绿色能源城市。

生态产能的效益肉眼可见。

位于北纬33度、大陆南北分界线的东部起点,秋天的射阳是多彩的。60多万亩成片林繁茂葱郁。丰富的林业碳汇资源,加速了射阳碳汇项目开发、碳汇经济发展的破题。能源降碳、产业零碳、生态固碳,2022年8月,我省首笔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远期质押贷款1000万元落地,专项用于大丰区湿地修复保护;聚焦乡村振兴,盐城推出全省首单“海洋蓝色碳汇贷——紫菜贷”“林果树碳汇贷——梨园贷”等碳金融创新产品……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探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盐城步履从容而坚定。因为,实践告诉我们,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才是必由之选。

作者:  编辑:马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