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燕:聚焦转型升级,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
2024-12-18 10:20:00
来源:新华日报
【字号:  】【打印

□ 周春燕

先进制造业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竞争的制高点,也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强调要“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高校制造类专业毕业生是制造业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通过实习实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提高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坚持问题导向,构建制造类专业学生实习实践新模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提供高质量人才支撑,是高校义不容辞的时代担当。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进一步认识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对推进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尽管实习实践制度的重要性被普遍认可,但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实习难”问题依然存在。因此,要从“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高度,将实习实践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健全党组织领导,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成立学生实习管理工作领导组,强化主体责任,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践指导管理。国家层面要加强产教融合宏观性政策导向,地方政府要更好履行省级层面产教融合具体实施方案,支持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与高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拓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样态;高校要加强学生生产实习的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通过实习实践,丰富生产经验,明确就业意向,从而引导更多毕业生投身制造业,确保实习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聚焦绿色智能转型升级,瞄准打造世界级制造业集群的大趋势,探索产教研一体化实习实践新体系。加强校企协同联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构建育人共同体。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长效稳定的行业导师制度,鼓励引进有行业背景且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导师,聘请已退休的企业高工担任实习指导导师或兼职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科学研究和生产实习实践及毕业设计。强化工程类专业教师工程实训要求,引导教师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提高专业素养及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和订单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行业调研,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包括实习、实训、实践课程等;定期评估课程内容,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定期开展生产实习、实践研学,使学生亲身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情况和市场需求,强化对专业知识的现实应用。在生产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学习、成长,切实解决重知识传授、轻实践养成的问题,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建设虚实结合的实习实践教学模式。一是依托行业骨干企业,建立优质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建设好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践平台,把企业工程问题带进学校,以校企联合攻关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项目支持等方式,把课程设计、创新实践融入实习实践,让学生参与企业科技创新研究,常态化开展毕业生暑期实习实训,突出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新技术为牵引,支持虚拟仿真技术在实习中的应用,在强化生产技能实训的基础上,鼓励利用混合现实、生成式AI等最新技术,开发相应的虚拟仿真项目替代因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因素限制无法开展的现场实习。优化工程教育实践核心课程,构建企业生产过程沉浸式全息实践教学平台。运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情境重构,实现企业生产场景的沉浸式全息展示,实现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模拟生产过程训练,增强实践体验感,有效解决场地限制,减少实地操作训练的成本,切实提升高校实习实践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实践应对能力。

进一步健全学生实习实践保障机制。严格实习实训企业单位筛选,综合评估实习单位的资质、经营状况、信誉度、安全条件等;建立实习单位黑名单制度,将出现过严重安全事故、侵犯学生权益或反馈不佳的实习单位列入黑名单。切实落实企业责任,完善工作岗位设置,合理划分实习岗位职责,制定科学精细的实习工作守则。强化实习监管,建立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并处理学生实习期间的投诉。探索适合国情的学生实习薪酬制度,保障顶岗实习学生获得合理报酬的权益。以学生实习时间长短为参照,一个月以下的实习为无薪实习,以最低工资标准为基准,对一个月以上的实习实行有薪实习,劳动报酬原则上不低于相同岗位试用期工资标准的80%,确保学生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加强过程管理。实习前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建立沟通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反馈,及时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定期回访实习单位,了解学生实习期间工作、生活情况,评估实习效果;完善实习考核与评价,确保实习内容与专业培养方案相衔接。实习结束后,及时开展实习总结与反馈,不断优化实习管理工作,确保实习实践效果,以高质量人才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提促现代化产业升级提供基础性支撑。

(作者为江苏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教授)

作者:周春燕  编辑:陈茜